close

修持普賢行願品的重要性

普光 原文整理

觀音弟子 編輯潤飾

一、普賢行願品對於佛教發展的重要性

《普賢行願品》一卷,為唐代般若法師翻譯,它的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是般若所譯四十卷《華嚴經》的標題,《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乃以為品名,專指《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

《普賢行願品》被視為《華嚴經》的精華,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菩薩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佛果。普賢行願品主要內容乃講述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這十大願王分別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此中總集了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它是一切願海中的最勝願,所以又稱為大願王,諸大菩薩依此而發廣大誓願是大乘佛教行願的總體象徵《開元釋教錄》卷三附註:「經後記云:外國四部眾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

此一經品對於中國大乘佛教影響深遠,受到古往今來的祖師高僧大德的讚揚及勸持,此品與《妙法蓮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樣,常單獨作為出家、在家佛弟子讀誦受持、信受奉行的經品。

本經品最後導歸迴向眾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又可視為提倡淨土宗的樞紐。往生論說五念門--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亦仿效十大行願所作。所以淨土宗也將此經列為淨土宗重要的的五部經中,依此經文修行能上品上生,誠然是往生淨土的增上因緣。

此經和密宗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密教的共同祖師金剛薩埵也是普賢菩薩的另一示現,故可知普賢行願在顯密教法中舉足輕重。密宗的儀軌幾乎沒有不據十大行願為元素來編輯組成的。西藏密宗的一切儀軌,大多以普賢七支的結構來組織。

胎藏界大法的九方便--作禮、出罪、歸依、施身(即供養)、菩提心(攝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隨喜(攝稱贊)、勸請(轉法輪)、奉請(住世)、回向--即攝十願。金剛界大法的五悔--禮敬、懺悔、隨喜、勸請、回向--亦說明普賢行願。可見此經在所有佛教密部中的影響極普遍。

而修持準提法者,此經也是列為重要的加行之一。依道殿大師所作結論,他認為顯教最為心要的修法可行持《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而密教最為心要之修法即是:《七俱胝獨部法》。此結論為道殿大師最極心法要之談也。故依兩者行持,依道殿大師的看法是融攝顯密圓宗之精華的殊勝方式。

道殿大師也提到:『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并仁王儀軌皆云:『若不修三密門、不依普賢行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可見普賢行願品對於佛教發展的深遠影響,及其大乘佛教諸修持法門中的重要性。

二、祖師大德的推崇勸持:

唐朝的清涼國師認為華嚴經的精華就是普賢行願品,其言:『今此一經,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德廣。能簡能易,椎遠惟深,可讚可傳,可行可寶。故西域相傳云:普賢行願贊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願贊。』

佛教顯密兩位有代表性的大德宣化上人和晉美彭措法王都很重視《普賢行願品》,下面引述他們的對《普賢行願品》的部分開示:

宣化上人說:「修善的男子,所有受持、讀誦普賢行願品的眾生,或聽見這十大願王,或相信這十大願王,受之於心,持之於身,能對著本子讀,或背誦,又為人講說十大願王,其所有的功德,除佛世尊能知道有多少外,其他任何菩薩羅漢,都不知道他的功德有多少。因此你們聽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切記不要生出疑惑心,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修道之人,對於佛所說的法,不可生疑惑心。你如有疑惑心,就易誤入歧途,應當實實在在來受持、接受這個道理,然後讀這十大願王。讀久了,便可以背誦;能誦之後,則能守持十大願王,或以筆書寫它,或常常為人講說這十大願王。這一切人等,在一念之中這麼短的時間,所有修行願力和功德,全能成就。他修普賢行所得的福,積聚在一起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能在煩惱大苦海中,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令一切眾生脫離煩惱苦海,而到達涅槃彼岸,皆得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晉美彭措法王開示說:「《普賢行願品》是修積淨土資糧的最勝方便,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入於聖者境界的要門。此中總集了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它是一切願海中的最勝願,所以又稱為大願王,諸大菩薩依此而發廣大誓願。」

又說:「每日念一遍《普賢行願品》,雖然花的時間很短,但依靠此功德,將來也是能斷除惡趣的根本,並獲得無量勝妙的安樂。

三、普勸共入普賢行願——與一切眾生同發最勝菩提心

晉美彭措法王九六年曾發起過一億遍《普賢行願品》的共修活動,下面是活動勸請文的部分內容,對行願品的意義做了絕佳的闡述:

普賢行願之殊勝功德

佛之境界,即毗盧遮那之性海法門。應眾生根機,說教之緣起,即普賢菩薩之法門。普賢菩薩乃等覺菩薩,象徵理、定、行,為諸佛之本源,亦為一切諸法之本性。密宗行部續經云:一切諸佛之行願,不出普賢菩薩之十大願。華嚴經云:若人能以深信之心,受持此大願,或讀誦或書寫,可得無量功德。

法王發願共修普賢行願

如是可知,普賢行願是入大乘行人必須學修之殊勝法門,若人欲救無邊眾生出苦海,應當發起殊勝信心讀誦普賢行願;若人欲與一切眾生同淨一切罪惡業,應當發起殊勝心讀誦普賢行願;若人欲生西方極樂世界,應當發起殊勝心讀普賢行願。良以欲生西方,不淨罪業不行,不具殊勝菩提心不行。今此普賢行願,正是發菩提心之殊勝法門。對之生信能速淨罪業。

慈誠羅珠堪布在《如何學密》一文中鄭重的提醒密宗行者:『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即使念誦了十多億的本尊心咒,如果發心和修法不正確,來世就可能會立即變成厲鬼或邪魔之類具備神力的眾生。此外,能將本尊、特別是忿怒本尊觀想得如同睜眼所見一般清楚的人,也有可能得到類似結果。現在,有些人動輒便觀想忿怒本尊,猛念其心咒,以詛咒或降服他人,這些都是不對的。通常,一般人不會投生為厲鬼,但修生起次第不如法的人,卻有可能這樣墮落。然而,證悟空性者或發菩提心者絕不可能有如此下場。由此可見,密宗生起次第也是不能離開菩提心和空性見的。』

依此而言發菩提心是修密最重要的關鍵,而普賢行願一卷經文可幫助行者發起菩提心,晉美彭措法王曾說:『今此普賢行願,正是發菩提心之殊勝法門。對之生信能速淨罪業。』

四、華嚴經普賢品的加持力不可思議

(一)華嚴經的加持力

彌伽多羅是師子國人,得到阿那含果位。後來游化到西太原寺,碰到很多人讀誦《華嚴經》,臉色忽變,驚奇地說:「沒想到此地也有《華嚴經》!」

於是恭敬合掌十分歡喜地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功德不可思議。

相傳在印度有人只是對此經作了稱讚之後,洗手的水沾到蟲子螞蟻,它們即時命終都生於天上,何況受持讀誦思維觀察的功德呢?」

(二)受持讀誦書寫(書寫=印刷)流通普賢行願利益(文珠法師講述):

若人能於此願王,恭敬尊重,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必得以下的利益:

(1)菩薩現身冥中加被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自行化他,得三昧自在,掌諸佛行德,為諸佛長子。對凡能修學十大願王的眾生,常乘六牙白象,至行者前,現身說法,安慰鼓勵,令其速得圓滿成就;即使善根淺薄,無緣得見,亦於冥中摩頂加被,令業障消除,得不退轉,速得成就普賢殊勝行。如楞嚴經中,普賢菩薩對釋尊言:「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2)降魔滅罪鬼不能害

修學十大願王的人,不獨獲得普賢菩薩現身冥中加被,消除業障,除諸病苦,遠離惡道。還能降諸魔怨,諸如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心魔,業魔,天魔,善根魔,三昧魔,善知識魔,以及菩提法智魔,悉皆降伏。令修學普賢行願的人,於菩提覺道,得以順利趣入。如普賢行願品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3)增長福慧速成佛道

修學十大願王的人,在普賢菩薩冥中加被擁護中,能消業障,能斷煩惱,能降魔怨,諸惡鬼神,不能侵犯,反而發心,親近擁護。令諸行人,在菩提覺道上,無諸障礙,所向無敵,「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天人,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同時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其福德之大,遠勝無量七寶布施;其智慧之深,誠非三乘聖人所及。其所生之處,常居勝族,能破一切惡道,能遠離一切惡友,能制伏外道,能解脫一切煩惱,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能隨順趣入佛果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4)願王相隨導歸極樂

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十大願王的人,未成佛前,若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其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到達極樂世界之後,不特即可面見阿彌陀佛,同時見到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諸大菩薩,色相莊嚴,功德具足,還見自己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立即展開廣度眾生的工作:「經於無數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修學佛法,最忌魔障牽纏,退失道心,不能進趣佛果菩提。修持淨土法門的人,最怕臨命終時,神識昏迷,不能把持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今受持修學十大願王的人,憑其受持願王功德,及普賢菩薩加被之力,生前能消業除障,降魔制外,離惡斷惑,增長福慧,疾趣菩提。臨終又得願王相隨,導歸極樂。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國土,見佛授記,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可見願王功德殊勝無比,唯佛證知。

所以普賢菩薩,諄諄善誘,勸導眾生,「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三)修行普賢十大行願的利益(濟群法師開示)

這段經文是介紹修學《行願品》的功德,主要包括八個部分。

(1)總說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行願品》對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作了詳盡闡述,其境界廣闊無邊。那麼,此十種願力能使我們得到什麼利益呢?本段是總說《行願品》的功德:若菩薩能按《普賢行願品》闡述的觀修方法修行,即能成就並利益一切眾生,因其發心所緣境為一切眾生,是和無上佛果相應的。如果我們也能像普賢菩薩那樣,發廣大願,行殊勝行,我們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了,因為他的願力已在我們內心乃至行動中得到實現。

(2)校量功德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佈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是通過校量比較的方式說明本品利益。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如果有人以十方世界那麼多的、數不勝數的極品珍寶佈施眾生,並以此供養十方世界所有的諸佛菩薩,而且盡未來際永不間斷地供養。所獲功德雖然極大,卻無法和修學普賢法門的功德相比,甚至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因為以再多的珍寶佈施再多的人,只能使人得到物質利益,卻不能令眾生斷煩惱、了生死。而聽聞《行願品》並按照這一法門精進修學,卻能幫助我們成就佛道,獲得究竟解脫。在學佛者都很熟悉的《金剛經》中,也數數以校量功德的方式說明,法佈施遠勝於財佈施,法供養遠勝於財供養。

(3)消除惡業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修學《行願品》,還能幫助我們滅除罪障。佛教中最重罪業為五無間業,分別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項。即使如此深重的罪業,也能通過讀誦、書寫《行願品》進行懺悔,並因此滅除一切罪業及身心的痛苦煩惱。

(4)遠離邪魔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世間災難多與魔軍、夜叉等妖魔鬼怪有關,但只要我們一心讀誦《行願品》,所有諸惡鬼神看到我們都會遠遠避開,甚至變作護法來幫助並守衛我們。因為我們修學的是成佛的無上法門。

(5)諸佛護念,人天禮敬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我們修學《行願品》,在世間就不再會遇到任何障礙。就像月亮跳出雲彩遮蔽之後,朗照四方而無任何阻擋。修學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不僅會得到世人恭敬,還會得到天人尊重,甚至諸佛菩薩也會時常讚歎我們。

(6)獲得圓滿身份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修學《行願品》,將在未來生得到最美滿的身份。像普賢菩薩那樣,圓滿他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我們學習佛菩薩,最後就能圓滿他們所具備的功德,並具備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是佛教最圓滿的相貌。若生在人天善處,還能出身于高貴的家族。從今往後,不僅不必擔心墮落惡道,連惡友也能自動遠離我們,除非是我們發心去救度他們。此外,一切外道會被我們的威德攝受,一切煩惱也將得到解脫。因為本品闡述的修行法門,代表著菩提心轉化的、威力無比的心行力量。就象百獸之王獅子那樣,能使群獸俯首稱臣。按照《行願品》修學,就是如來家業的真正繼承者,能夠得到眾生的供養。

(7)往生佛剎速成佛道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學佛的人,最關心臨終去哪里。當色身即將敗壞時,身邊再親密的人也無法陪伴我們;生前地位再高,此時一無用處;生前財富再多,仍然只能兩手空空地離去。此刻,唯有宿世積累的業力會陪伴我們。所以,人們都關心臨終時是否會因一念之差而墮落惡道,關心阿彌陀佛是否前來接引。但如果我們修學普賢法門,就不必擔心這些問題了。因為修學十大願王所發起的菩提心的力量,將在臨終時引導我們,將我們直接推動到極樂世界。到達之後,不僅諸佛菩薩都會前來接見,還將生於蓮花中,得到佛陀的授記。然後,立刻前往十方世界大行菩薩道。最後,象佛陀那樣成就無上佛道,降服魔軍,廣轉法輪。使得無量無邊的眾生因聽聞普賢菩薩的殊勝教法而發起菩提心,並根據各自的根性得到度化,最終都能修行成就。

(8)結說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有緣聽聞並深信普賢十大願王的眾生,只要能夠認真地受持、讀誦並向他人宣說,必將獲得無比殊勝的功德。其功德之大,除了十方諸佛,無人能夠真正瞭解。同時,普賢菩薩還告誡我們,切莫對此法門產生懷疑。雖然我們一時還無法真正理解普賢菩薩的甚深境界,但至少可以通過信仰來接受這一法門。只要真實修行,能夠讀誦、書寫、演說,終將成就普賢菩薩那樣的功德。不僅自己能於一念中成就無量的福德智慧,也能使眾生遠離生死輪迴,最後往生極樂世界。

  《普賢菩薩行願品》,是一部教導我們圓滿成就菩提心的修行寶典。菩提心代表著生命中最強大、最健康的力量。成就菩提心,不僅可以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也可幫助無量眾生解除痛苦和煩惱。若我們生活在凡夫心中,即使想要幫助別人,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自己的心行都不健康,如何有力量幫助他人?中國歷史上,不少起義軍開始也是為天下百姓揭竿而起,但有了一定地位之後,就無一例外地變質了。原因何在?正是因為缺乏菩提心。他們所有的發心,哪怕也一定的階段和程度也包含慈悲濟世的成分,卻仍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而凡夫心的特點是我執,是自私自利,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凡夫心來自無始以來的積累,其力量根深蒂固、難以動搖。而擺脫凡夫心的唯一道路,就是成就菩提心。菩提心是無限、無我、無所得之心,唯有它的力量,才能戰勝凡夫心,進而廣泛利益一切眾生,使我們實踐生命的終極價值。

五、結語: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為了不捨眾生、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實踐大乘菩薩道的願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就是學佛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普賢在哪裏?就在諸位的生命上體現,看看你的眼睛是否流露慈悲喜捨的光輝,看看你的舉止是否時常散發莊嚴安詳的氣息,這便關系到當事者的身口意三業清凈與否,有幾分清凈、便現幾分普賢。並且所謂清凈,乃是連這一念清凈之心都清凈,這便是佛的境界,身口意三業清凈,一切行為清凈,十法界所有的塵塵剎剎悉皆清凈。

這些修學普賢願行的種種功德,數不勝數,一言難盡,而關鍵就在“一念一切悉皆圓”。這一念普賢願心一起一行,何等的偉大!一切的佛法全被收羅在裏面,這麽一下就入了圓融無礙的華嚴大海,就成就了。所以普賢行願的殊勝功德乃至果報,也唯有在佛的境界才能知道得清楚。

至於,一般的初學在家佛弟子只要具足深切的信心,去修持讀誦,也能有很大的功德利益,種下日後修行解脫的善根因緣。

經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

四句話二十八個字,組成一個最短、但意思、結構完整內容的句子,稱為一四句偈。如像《普賢行願品》裏四句內容:「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一遍禮盡無餘」。

若有時間者,可唸誦普賢行願品全文。若沒時間者,可持偈頌部分。更忙者甚至可持一四句偈,也有無量功德,此是根據經中所開示。

歡迎諸位大德隨喜流通這樣的福音,普賢品中說道:『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附錄:普賢行願品與準提法的關係

準提佛母的八大菩薩眷屬中有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而準提經中常言持準提咒可拜見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經言:

『於高山頂上念誦一俱胝遍。金剛手菩薩將此人領五百六十人。同共阿蘇羅宮。壽命一劫。得見彌勒菩薩。聽聞正法。聞法已獲菩薩地得不退轉。(不空譯本)』

而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同體異名,金剛手菩薩(Vajrapani),也是金剛薩埵。又名普賢。《大日經疏˙九》曰:「以見如是金剛界故名為金剛手,以見如是法界宮故名為普賢。」

《理趣釋˙卷上》云︰「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毗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

《五祕密軌》云︰「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

「金剛薩埵」梵名Vajra-sattva。其梵名前半vajra,音譯縛日囉,即金剛之義;梵名後半sattva,音譯薩埵,為勇猛、有情等義。故「金剛薩埵」為梵名前半之意譯與後半之音譯所併成。西藏名Rdo-rjesems-dpah,義為金剛勇猛心。又稱為金剛手、金剛手祕密主、執金剛祕密主、持金剛具慧者、金剛上首、大樂金剛、蘇羅多金剛、一切如來普賢、普賢薩埵、普賢金剛薩埵、金剛勝薩埵、金剛藏、執金剛、祕密主、金薩。

「金剛薩埵」一語,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又此菩薩表示眾生本有之淨菩提心,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密號為:真如金剛、大勇金剛、勇進執金剛。

由此可知持準提咒與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普賢菩薩),其中的關係非常密切。

二、抉擇顯密圓通心中心要

(一)顯教方面:

道殿大師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中說顯教裡其最為推崇的是華嚴,而華嚴其中最精要的是:『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他說顯教中雖有五教的不同分別,但屬華嚴經境界最高最微妙。是諸佛菩薩的心髓法要。包括了三藏五教的教法。

又言:華嚴經梵本有十萬偈,中土已翻譯的有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然他的文義很廣博,但其中唯有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的關鍵修行的樞紐。

(二)密教方面:

道殿大師說密分五部,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而准提諸譯中又以善無畏大師所譯:『七俱胝獨部法』是最為提綱契領的法門,讚為:『諸壇之領袖,七眾之藥餌』。

因此根據道殿大師的結論我們可以將其論點歸納如下:

(1)心要:

顯圓:華嚴經(顯教中雖五教不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佛之髓菩薩之心。具包三藏總含五教)

密圓:準提咒(於密部中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三密總含五部)

(2)心中心要:

顯圓:普賢行願品(華嚴經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或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文義廣博。其中最津要者。唯別行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可讚可崇。西天道流無不依之修行也)

密圓:七俱胝獨部法(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有諸師諸本。雖儀式稍異。其中最綱要者。准唐善無畏三藏所譯一卷經文。是諸壇之領袖七眾之藥餌。可傳可尚。東夏高德無不依之持誦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觀音弟子 的頭像
    觀音弟子

    妙法蓮華觀世音

    觀音弟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