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迥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漬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 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財童子聽見普賢菩薩的十種大願,雖已明白,但他怕一切眾生還未了解這十種大願,所以故意又請問:「什麼叫禮敬諸佛?什麼叫稱讚如來?什麼是廣修供養?怎麼樣懺悔業障?怎樣隨喜功德?怎樣請轉法輪?乃至怎樣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及普皆迴向?」善財童子請問普賢菩薩,所以說:「善財白言。」 「大聖」是大菩薩,也就是大慈大悲修行人。「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怎麼叫禮敬諸佛?乃至怎麼叫普皆迴向呢?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這位修行的好男子,所謂禮敬諸佛,是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包括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世)一切諸佛的國土,極 微塵數那麼多的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菩薩行順力的緣故,用真正至誠懇切的心,來信解一切諸佛。
禮敬佛時,心要觀想「我是在佛前,佛也在我面前。」有首偈頌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拜佛者叫能禮,所拜的佛叫所禮,不論是拜佛的或所拜的,本性都是空寂的。雖是空寂,而在虛空中有一種感應的力量,所以說「感應道交難思議」,這種感應道交是不可思議,想像不到,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想說卻說不 出來,心生妄想,欲知這是什麼,卻又不知道。
「我此道場如帝珠」:我這個道場好像帝釋殿前的珠,這珠能現一切境像。
「釋迦如來影現中」:釋迦牟尼佛的形體在珠光中現出。
「我身影現釋迦前」:我的身體現出一個影子似的,在釋迦牟尼佛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我在釋迦牟尼佛前,五體投地,一心拜佛。拜佛要存這種心來拜,這叫「深心信解」。
「如對目前」,我們拜佛時,觀想我們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們的面前,互相顯現。如儒教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祭祀鬼神,鬼神就在這兒。又說 「如在其上」,拜祭鬼神,鬼神就在上面。「如在其左右」,又好像在左右似的。「如」是你這樣想像,你想他好像「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拜佛也是這樣,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果佛在你前面,你當然會對佛恭恭敬敬的拜,不會馬馬虎虎。如我們見一個人,對他行禮,也是恭恭敬敬,但如果他不在,則馬虎一點,不 會那麼恭敬了。「悉以清淨身語意業」,悉是完全,以是用,完全用清淨的身語意業。你不能先造了十惡業,然後來拜佛。身有殺盜淫三惡,你不能先去殺生,然後才來拜佛,懺悔罪業。不殺生,你就不拜佛,殺完了生,兩手沾滿血腥,才來拜佛,這叫身業不清淨。你也不能先去偷盜,然後才在佛前拜佛懺悔;無論男女,先做 了很多不正當的事情,然後才在佛前求哀懺悔拜佛,這都是以身語意不清淨來拜佛。必須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拜佛然後才有感應。意有三惡:貪、瞋、癡。我們為什麼這麼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不休息?就因為有貪心,貪心把我們支配得總沒有閒的時候。貪一起,而所求又不如意,則生瞋心,煩惱隨而現之。為什麼有 煩惱?因為愚癡的緣故。要是有聰明智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生煩惱。愚癡的人最可憐,如自己沒有讀過書,見人有博士學位很光縈,自己也想得一個博士,但是沒有讀書,怎能得到博士學位呢?又如沒學過佛法,也沒聽過經,聽說成佛是最高無上的,就想成佛,這是不是愚癡?又如沒有本錢,就想作生意賺錢。沒 買馬票,就想得到第一獎,這豈有此理?又有一種愚癡的想法,喜歡花的人,希望「好花常令朝朝豔」,希望花永遠不謝。「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又是一種人想月圓,而不欲月缺,希望月亮天天有光輝。好喝酒的人,則思「大地有泉皆化酒」,他欲想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是酒,他想喝時,則隨時可以喝之。貪財的人,則想「長 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皆變成搖錢樹,他想用錢時,則到樹林摘一點錢來用,這怎麼可能呢?「好花常令朝朝豔」,又可比喻希望自己的美色永遠不變,酒和財也到處都有。「明月何妨夜夜圓」,這是屬於氣,什麼氣?希望明月夜夜都圓,但事實上是不可能,因而不滿意,不滿意就是氣。以上說的是酒色財氣。我們要是 沒有愚癡,則無種種煩惱發生,這是意業。
口可造很多業。綺語:專講一些不正當的話,男女互說對方如何如何,說一些毫無用處的話。妄語是說謊,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大妄語,譬如犯殺人、偷盜、邪淫,均不承認。惡口是說話很兇惡,令人不願聽。兩舌是歡喜做兩頭蛇。以上種種都是業障。如有上列的毛病,則身語意業不清淨,而現在說的是要身語意三 業清淨來拜佛。
常修禮敬,是常常修清淨身語意業來禮敬佛。雖然說犯了殺生、偷盜、邪淫和妄語來拜佛是不清淨,但你還知道改過自新來拜佛,一這比你不拜好的多,但卻已談不到身口意清淨來拜佛了。當禮敬的時候,觀想在無量無邊每一佛所,我們禮拜的心也現出無量無邊,我們的身也現出不可說不可說,說不盡那麼多,像極微塵 數那樣多。佛法就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只要你發這種遍禮法界的心,遍禮的功德也是遍法界這麼多。你的身雖然未成佛,但能作此觀想,則在每一位佛前,都會現出你的身來。
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禮拜彌勒菩薩時,看見彌勒菩薩所住的地方很莊嚴,重重無盡的樓閣,樓閣裡有樓閣,每一樓閣都有一尊彌勒菩薩在說法。他看見有多少彌勒菩薩,也看見自己現出有多少善財童子來拜彌勒菩薩,這境界是重重無盡,數不過來這麼多。所以現在講華嚴經,應修這種法界觀,叫法界觀想,譬如拜妙法 蓮華經,應該觀想自己的身體到十方微塵數佛的前面拜法華經。要發一這種無盡無盡的心,因為一切唯心造,你的心量,周遍法界,現這麼多身去拜這麼多佛,那麼多佛都可以接受你的禮拜。
「虛空界盡」:何謂空?何謂虛?空者無有也,虛者不實也。虛空是沒有開始,沒有終了,是無始無終。虛空界沒有了,我的禮敬才沒有,但虛空界是沒有窮盡的,我的禮敬也是沒有窮盡,時時刻刻都是禮敬諸佛,這個禮是無窮無盡,盡未來際也在禮敬諸佛,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也窮盡,我禮才有 盡。而眾生界是沒有完的時候,眾生業也沒有完的時候,眾生煩惱也是沒有完的時候;因為眾生的煩惱是由無明而來,眾生的業是由煩惱造成,可是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永遼不會斷絕,不會窮盡,所以我禮敬諸佛這種願力,也是無有窮盡。我禮敬諸佛誠懇的念,念念相績,接連不斷,身語意也沒有疲倦,以身口意三 業清淨禮敬諸佛,永遠都無有窮盡。
在暑假班,人雖然不多,可是有些人有一點誠心,坐裨也坐得很不錯,修道人多也好,人少更好,一個人也不少,萬萬人也不多,為什麼呢?修道是自己修自己道,不是旁人替我修道,也不是我替旁人來修道,所以說:「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如阿難以為佛是他哥哥,他就不修道,不修定力,結果其他的 阿羅漢、大比丘都證果了,他還停在初果上。今天有人問我:「手自己搖動起來,腿自己搖動起來,這是什麼道理?」這是坐禪所應該有的一部份。問:「那為什麼有些人沒有?」或許他的功夫不夠,或者已經過去這個境界。不但手腳會自己搖動,有時坐坐禪,眼睛也會自己活動起來,眼睛睜開又閉上,閉上又睜開,也不知做 什麼。不想它睜開,它卻在一睜一閉的眨眼。很快的,手也會動彈,腿也會動彈。不明白修行的人,就以為中魔了,「是不是魔王來讓我身上如此震動?」或者以為有病了,或者對這個情形覺得可怕,以為會發狂。這都不需要,這種動彈是氣血流通,因為以前沒有用過功,所以氣血不通順。現在用功,氣血想要走,把不通的地 方通了。有時候,某些地方氣血過不去,氣血走不過,所以一震。這會震三十六次,但你不需要去數它,手、腿、人的身上有三十六個大關結,所以到每個地方都會振動一下,這也可以說是大地六變震動。你坐著,有時候,好像覺得房子都搖動起來,這不用怕。這是人氣血的作用。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磬海。一一音聲海。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 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績。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再說一遍,你這位修五戒,行十善,修菩薩密行的善男子。善財童子雖然現童子身,實在是個大菩薩,所以普賢菩薩稱他為善男子。所謂稱讚如來,謂所有盡法界(法界有十: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然而這十法界,不出人的現前一念 心,一念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又具足無量諸法界,所以法界是無量無邊的。盡虛空界,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所有極微塵中,每一粒微塵皆有一切世界,這一切世界裡又有極微塵數佛,在每一位佛的地方,皆有無量無數無邊那麼多的海會大菩薩圍繞於佛。海會是言其菩薩猶如海一般這麼多。
普賢菩薩說:「我應該以所修得最深最勝的見解,現前知見(知是智慧,見是見性),各以超出一切人所有的辯才,和天女的微妙舌根。天女的舌根最會講話,最會辯論,而普賢菩薩的無礙辯才,卻超過天女,所以說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辯才有四無礙辯:(1)辭無礙辯:言辭沒有障礙,善於辯論。(2)法無礙辯:離一法而生無量法,離無量法而歸納為一法。(3)義無礙辯:在一義理講出無量羲,無量義又還為一義。(4)樂說無礙辯:對於說法,時時刻刻不覺疲倦,欣悅演說。
微妙舌根,是指最會講話,而所講的話,使人相信和歡喜聽。
「出無盡音聲海」,是微妙舌根發出無量無邊,沒有窮盡微妙的音聲海,每一種音聲都讚歎如來。
「出一切言辭海」,說的話很多,而又好聽,稱揚讚歎一切十方三世如來,讚歎佛的種種功德。「窮未來際」,接接連連,讚歎如來,總也不間斷,這種聲音於所有法界沒有不周遍的。如是虛空界窮盡,像這樣讚歎如來乃至虛空界盡,眾生界窮盡,眾生業窮盡,眾生煩惱窮盡,我的讚歎才會窮盡。如果眾生界不盡,虛空 界不盡,法界不盡,眾生業不盡,眾生煩惱也不盡,而我讚歎如來的聲音,也永遠不窮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是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我的讚歎也沒有完的時候,念念相續,念念之間,接接連連沒有間斷,身、口、意三業,也沒有感覺疲乏厭倦的時候,讚歎如來,從不生疲乏厭倦的心。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 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聚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 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 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為什麼說「復次」?因為前面題目上說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又廣修供養,所以叫復次。普賢菩薩又叫一聲善男子,言:「善財童子,現在要說廣慘供養的法鬥,你住意聽,什麼叫「廣修」」?「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所有就是包括一切,包括法界、虛空界。盡法界就是窮盡法界、周遍法界,也就是充倆法界。 虛空界也就是周遍虛空界,充滿虛空界。「十方三世」,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處所),三世諸佛是過去世諸佛,現在世諸佛、未來世諸佛。「一切佛剎」,所有佛國。「極微塵中」,佛國裡面,把每一粒微塵再分成七份,為鄰虛塵,在這極微塵中,每一粒微塵裡面就有一個世界,每一 個世界裡面就有一尊佛在轉法輪,這叫小中現大。微塵雖小,而能包容世界;世界雖大,不出一粒微塵,這叫大中現小,所謂「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在二毫毛上的梢上,現出一個佛國,在微塵裡也可現出佛國,所以小中現大,大不礙小;大中現小,小也不礙大,大小互用,圓融無礙;小也就是大,大也就 是小,這種境界是重重無盡的境界,也就是光光相照,互相輝映的境界。一一各有一切世界,在每一粒微塵裡面,又有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世界,每一個世界裡,又有極微塵數,那麼多佛。「一一佛所」,每一個佛所。「種種海會菩薩圍繞」,種種就是不同的,有說金剛經,就有金剛經海會菩薩圍繞。說法華經,就有法華經海 會上的菩薩圍繞。說般若經,就有般若經海會上的菩薩圍繞。說阿含經,就有阿含會上菩薩圍繞。說方等經,就有方等會上的菩薩圍繞。說華嚴經,有華嚴經會上的菩薩圍繞。說楞嚴經,有楞嚴會上的菩薩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我以普遍修行這種願力的緣故,生出一種深信明瞭之心。佛法如大海,有信心,才可到大海 去;沒有信心,不可以到大海去,所以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現前一念的知見,一念的智慧,完全以最上的一切供養,來供養諸佛菩薩。所謂「上妙供養」是什麼?就是無量無邊的花堆積如雲,又有鬘雲(用花或綢緞所作的莊嚴花鬘幢旛之類),又有在天上作音樂的雲,音樂也是一種供養,所以玉帝有乾闥婆來作 音樂,又有緊那羅以音樂來供養佛。天傘蓋雲(燒香後,在虛空裡凝結成香雲蓋,好像一把傘似的來引照眾生。這是天傘蓋,在楞嚴咒裡,有大白傘蓋,你一誦這咒時,虛空裡就有一個大白傘蓋,在空中照著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沒有災害和災難。也不會有地震和天災,所有災難都會沒有)。天衣服雲(天人的衣服是最輕妙 的,猶如現在尼龍的衣服,非常輕又美麗)。天上有種種香氣,如念大悲咒,念得誠心,就會有一股香氣,這不是人間燒的檀香等種種香,人間無法聞到這種香氣,但要誠心,如不誠心就會沒有。你一念咒,一切鬼神用香來供養你,所以你覺得有這種香氣。塗香(擦在身上的香,供佛用的)。燒香(燃燒的香)、末香(香 末),如是等種種雲,數量如須彌山那麼多,你說這是不是大供養?
須彌是梵語,譯為妙高,言其有不可思議的高。須彌山周圍有七重香水海,香水海以外,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須彌山有八萬四千由旬高,日月僅在須彌山半腰,四王天也在須彌半山,所說的供養品有須彌山之高,這豈不是不可思議?燃種種燈,是點起各種燈。佛前點燈供養,眼目會 明亮,這是供佛所得的福報。為什麼你眼目不明亮?是你沒有在佛前供養燈。種種燈有酥油燈(用牛奶做的)、油燈,和香油燈等。密宗裡有一種伏魔法,是密宗金剛上師在唸咒,前面點一堆火,或倒一點酥油,或用普通的油去燒,或者拿衣服去燒,無論什麼東西,都拿去燒了供佛,這種供養越值錢的,越有功德,尤其是拿金 子去燒,這種功德更大,功德大小,不是說:「你燒黃金,功德就大;你燒一塊泥巴,功德就小。」這完全在乎你的誠心,你以真誠的心,拿出最貴重的東西去供養佛,這現出你有真心,有真心就有功德,並不一定要燒黃金才有功德。那燒油燈究竟有什麼好處呢?一燒就沒有了,這也是試驗你有沒有真心,如有真正的布施心, 燒什麼都可以,要真有捨心,所謂功德就是這種捨心。一一燈柱,也像須彌山那麼高廣。一一燈油,如大海水那麼多。這種供養,誰能供養得起?華嚴經云:「法界量,法界性,只要有真心供養,這個量就等於須彌山,就等於大海水。並不一定用大海水那般多油來點燈,若量能大,心能真,則量等沙界,像恆河沙數,無窮無 盡。」像以上所說的種種供養,具足這麼多數量的供養,常常作為供養。
以前有個很窮的人,買了一斤油,到金山寺(江蘇鎮江)去供養,佛前點燈。金山寺的方丈是位明眼人,已開了五眼,他告訴知客:「明天把正殿門打開,有位大護法來供養,並請他與方丈一起吃齋。」翌日,他果然來到,同時也來了個很有錢的人,有錢人看見一切,第二天便買一千斤油來供養。但方丈卻告訴知客: 「打開正殿側門,並請那富人往客堂吃齋。」知客大感不解,乃請教方丈。方丈說:「那個窮人所買的一斤油,是他全部的財產,獻出來供養。而那位富人,不用說買一千斤油,就是買一萬斤也是很平常,因這是他很小一部份的財產而已。」由此可知,供佛是不論多少,最重要是要有誠心,你心真誠到極處,就有功德。須彌山 王並不是真像須彌山,是指你發心大如須彌山,否則發心小,功德也就小。
善男子,在一切供養中,給人講經說法的供養是最大的。梵網經說:「你給人講經說法,每天要是吃 三兩 黃金的食物,也不為過。」言其你可以接受以 三兩 黃 金價值所買的東西,但也不要以為一天可受 三兩 金子,我吃了都可以受得了,不可以有這種自滿心。在金剛經說:「你若以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給人講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在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大。「如說修行供養」,譬如:有人聽說布施波羅蜜,便修布施。有人聽說持戒波羅蜜,便修持戒波羅蜜。聽到說 忍辱波羅蜜,他便修忍辱行,不發脾氣。真明白佛法的人修忍辱行,是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有人聽講精進波羅蜜,便晝夜六時恆精進,常常依法修行。聽到襌定波羅蜜,四禪八定生出無量諸功德,得到種種解脫,他就依照襌定波羅蜜去修行。聽見般若波羅蜜,便修般若波羅蜜,不生愚癡的想法。聽到四諦苦集滅道,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依四諦法修行。聽到十二因緣,便依照十二因緣法修行。聽說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便依照四無量心修行。總之,聽見什麼法門,就實行什麼法門,這叫「如說修行供養」。
談到如說修行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為求法以半句偈而捨性命,有一天聽見羅剎鬼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牟尼佛說:「你說的是佛法,只僅是半句,還有下半句呢?」羅剎鬼說:「不錯,我說的是佛法,不過我太餓了,我先要找一個人吃,吃飽了,才可以說法。」釋迦牟尼佛 便說:「你先說完了法,再吃我,可不可以?」羅剎鬼說:「你可以讓我吃嗎?」釋迦牟尼佛說:「可以,但是你先要把法說完了,我明白了法,你就是把我吃了,我也願意。」羅剎鬼說:「可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說完之後,對釋迦牟尼佛說:「現在我可以吃你了吧!我已把法說完了。」釋迦牟尼說:「等一等,我再 給你吃。」羅剎鬼說:「你是不是後悔了?想要不算數了?你已答應我的,想不算了?」釋迦牟尼佛說:「不是,因為你所說的四句偈是佛法,一般人都沒有聽過佛法,我現在用刀把這四句偈刻到樹上,然後你再吃我。」羅剎鬼說:「可以!」於是釋迦牟尼佛就用刀把四句偈刻在樹上,一想這樹木不堅固,這羅剎鬼又要吃他, 他說:「你再等一等,我想令一般人都知道佛法,我把這四句偈頌刻在石頭上,然後再吃我也不遲,我不是為我自己,我想令一切眾生都明白佛法。」羅剎鬼說:「可以!你就開始工作,不要拖延時間。」於是釋迦牟尼佛,又把這四句偈刻在石頭上,刻好了,就請羅剎鬼來吃他。羅剎鬼說:「你真要給我吃呀!」釋迦牟尼佛 說:「當然,我不會打妄語,請你現在來吃吧!」維剎鬼說:「你真是個修道人,好了,我現在已知道你是真修行了,再見了!」說完了話,羅剎鬼騰空而去,原來是觀世音菩薩現身來試驗他。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真心,不為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都為法忘軀,為法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做布施,所以說「諸供養中,法供養 最。」
「利益眾生供養」:行菩薩道的人,為眾生說法,來利益眾生,就是「利益眾生供養」。視一切眾生猶如自己子女一樣,沒有分別,慈悲攝受一切眾生,便叫「攝受眾生供養」。行菩薩道的人,要發願代替眾生受苦,常常在佛前發願,求所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種種災劫要免除,眾生所應受的苦,令他一個人受; 而個人所受的苦,不要加在眾生身上,這叫「代眾生苦供養」。菩薩勤修自己的善根,也勸化一切眾生勤修善根,這叫「勤修善根供養」。菩薩所修的業是六度萬行,若常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就是「不捨菩薩道業供養」。常常發菩提心,時時刻刻不離開菩提心,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皆要去做,不僅自己不離菩提心,也 勸化眾生,常常不離菩提心,常常發覺道的心,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普賢菩薩又說:「善男子,像以上所說的供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可是要比起法供養的話,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法供養之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養之一分,乃至百千萬億分,不可思議分,用算來算分,用數來數分,用喻來喻分,有微塵那麼多的數量,也不及法供養的一分。為什麼法供養的功德這麼大 呢?因為一切諸佛如來,都尊重佛法的緣故。如果沒有佛法,則無人成佛。想要成佛,必須學佛法,所謂「法賴僧傳」,必須向出家人學佛法。以法供養諸佛如來,和供養眾生,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無法說出它有多麼好。依照佛法所說的去修行,就能有眾生成佛。若是諸菩薩修行法供養,這位菩薩一方面是供養如來,一方 面令他自己也成就如來。像這樣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供養。法供養也是廣大供養,也是最勝的供養。乃至虛空界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眾生業障也沒有了,眾生煩惱也沒有了,我的供養才會窮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界,眾生業障界,眾生煩惱界,永遠都不會窮盡,所以我發廣修供養的願,也沒有窮盡,念念相續,而不間斷。 身口意業供養,沒有疲厭的時候。
所謂「面上無瞋供養具」,面上如果沒有發脾氣的相貌,這就是具足供養。「口裡無瞋吐妙香」,口裡若不說惡,就等於發出微妙的香氣一樣。「意裡無瞋是珍寶」,意念裡也沒有瞋,就是供養。「無癡無貪供養香」,沒有癡心和貪心,就是具足供養。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淤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 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所謂懺悔業障,懺是懺其前愆,以前所造的罪業要懺除;悔是悔其後過,不再重犯。佛教裡的拜懺是用至誠懇切的心,在佛前精進拜佛悔過,不可馬虎,才能有功效。」智者大師對著西方,拜楞嚴經名字,足足拜了十八年,還沒有見到此經。現在的人不要說拜十八年,拜十八個月,看沒有成效就 會停止了。智者大師一生拜法華經,抄寫藏經許多次,所造佛像共有八萬尊之多。他出生時,其母見五彩祥光到他家去,後生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十九歲時,聽一位法師講普門品,一聽就記住了,好像他前生已念過。等到他去見南嶽懷思大師,大師對他說:「你來了,還記得以前我們在靈山法會一起聽法華經嗎?現在因緣成熟 了,我們又在此會遇。」於是南嶽大師教他安樂行品,又教他讀誦法華經、拜法華經。當他拜到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就開悟了。於是將此開悟境界告之南嶽大師:「我為什麼念到「是名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我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靈山講法華經,這是什麼道理?」南嶽大師印證他說:「唯有你才能得到此微妙的境界, 亦唯有我才能認識此境界。你現在證得的是法華三昧的前方便——一旋陀羅尼。」經此印證之後,智者大師得到智慧辯才無礙,任何法師亦無能與他辯論而勝過他。 智者大師大開圓覺後,更加用功修行法華經。在他圓寂時,他叫侍者讀誦一遍法華經,聽完後用香湯漱口,說了偈頌,便坐而圓寂。智者大師所住的五台山,本來有很多打漁的人,以後智者大師將山買過來,三百哩之內無人打漁,亦無人殺生,附近的人皆皈依他,所以智者大師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他修行的法門是拜懺。
所說「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在過去無始劫來,由於貪心、瞋心、癡心,而發生身業、意業、口業,所作出的種種惡業,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假設惡業有形體相貌,就是遍滿虛空,也容納不了。我現在全以清淨的三業,不造身業,不造意業,不造口業;身口意三業清淨,遍於法界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剎土。我 在這麼多的國土,一切諸佛菩薩的面前,誠心誠意的懺悔,再也不造罪業,常常住於淨戒上,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像這樣子虛空沒有了,眾生沒有了,眾生業沒有了,乃至眾生煩惱也沒有了,我的懺悔願力才沒有。但是虛空不會沒有,眾生不會沒有,眾生業不會沒有,眾生煩惱也不會沒有,那我懺悔的願力 也不會沒有的,念念相續,接連不斷,身語意三業沒有疲倦厭煩的時候。不會說拜懺,拜得累了。菩薩是越拜佛,越有精神;越懺悔,越歡喜,這大是真正的懺悔。發懺悔心都是菩薩,凡夫沒有善根,就不會懺悔。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 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旨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 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功德有四種:有(1)隨而不言。(2)喜而不隨。(3)亦隨亦喜。(4)不隨不喜。隨而不喜,是出於勉強。譬如有些和尚因政抬而焚身,捨身是捨了,但不是出於歡喜,而是有一種瞋恨鬥爭之心。這叫隨而不喜。
喜而不隨,是歡喜,但不去作功德。亦隨亦喜,是既跟隨去作功德,而又歡喜。不隨不喜,是根本不去作,也不歡喜。有此四種分別。功是所立的功,德是所作的德行。功是顯著的,德是秘密的。功是人人能看得見,德是有的時候看不見的。
普賢菩薩又對善財童子說:「我再說一遍,所謂隨喜功德這個願,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國土,極微塵那麼多數的諸佛如來,從最初發菩提心,修一切智慧,精進而不懶惰的修福修慧。」福是從多方面修成的,所謂「毋以善小而不為」,因為大功德是由小功德積成,「毋以惡小而為之」,不要以為說個 小小妄語,不算一回事,小妾語打多了,就成了大妄語,也不要以為殺一隻螞蟻是小事,不要緊,殺人是從殺螞蟻開始,微細地方也要留意,注意那些小功德,福就聚積在一起,泰山是由一粒一粒微塵造成的,福也是如此。諸佛如來為教化眾生,犧牲生命來救助眾生。好像釋迦牟尼佛割肉餵鷹。鷹追一隻雀,追到修行人那裡, 雀知道修行人有慈悲心,雀就飛到腋下躲避,釋迦牟尼佛就保護小雀,鷹就說話:「你保護雀,令牠活了,那我就要死了,我沒有肉吃就會餓死,你救牠不救我,是不平等、不慈悲,如果你不能救我,就不要救牠。」釋迦牟尼佛說:「那我把我的肉給你吃。」於是把身上的肉割下一塊給鷹吃,鷹吃了後,說:「還沒吃飽,再來 一塊。」於是又割下一塊給鷹吃,鷹把他身上的肉都吃了,還不飽,這時釋迦牟尼佛說:「你把我的肉都吃了,還沒飽,那你可以把我的骨頭都吃了,你看那裡還可以吃,你就吃吧!」鷹說:「你真是個修道人,將來一定成佛。」說完後,飛到天空,原來是天人試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教化眾生,施捨生命,不知有多少 次。所以說,盡大地沒有一粒微塵那樣多的地方,不是過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捨生命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曾經發願布施一千個身體來救度眾生。我們現在能不能發這麼大的願,捨出我們的生命來教化眾生呢?若能,則是隨喜;若不能,則是喜而不隨。你認為過去的佛很值得欽佩,但你自己捨不得生命,這叫喜而 不隨。你若也能發願捨身救度眾生,可是也要真正解決眾生的生死問題,或者能救他的法身慧命才可以,不要很愚癡的捨生命,這叫亦隨亦喜。若是認為捨生命太難做不到,也不贊成此法,這叫不隨不喜。你若去作,但出於勉強,是為了環境、名譽,或利益等關係而捨身,如有的國家,一些和尚為政治焚身,但不歡喜有瞋恨鬥 爭的心,這叫隨而不喜。
布施生命,生生世世都作這種布施,不知道經過多少大劫那麼多佛的國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在每一個劫中,自己所作這種布施說也說不盡,講也講不完那麼多的佛剎極微塵數,經微塵數那麼多次,施捨自己的頭、目、手、足、腦、髓來做布施,行這種人所作不到的苦行。好像現在有人發心說:「我死之後,把眼睛 布施出來。」有的人把心布施出來,表面看來是人,其實這都是佛菩薩發願來的。現在世上也能看到佛菩薩的偉大精神。諸佛菩薩修的難行苦行,並不是少吃一點飯,而是布施生命給一切眾生來救度一切眾生,修圓滿種種到彼岸的法門,修六度波羅蜜門,以及其他萬行,得到菩薩種種的智慧,將來一定會成佛,成就無上菩 提,得到佛果。又得到涅槃的樂果,即是大滅度,又分布所燒出來的舍利(這是修戒定慧和種種行門的成果),所有善根我皆隨喜。一切諸佛布施頭目腦髓之功德,我都隨喜。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趣;胎、卵、濕、化——四生),一切種類眾生所作的所有功德,乃至一粒微塵那 麼小的功德,我都歡喜學習他們種種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聲聞乘眾生,和辟支佛乘眾生(緣覺),證到初果、二果、三果酌有學位,和四果阿羅漢的無學位,所有的功德,我也隨著他們去作。一切所有菩薩所修無量難行的苦行,他們的志向是求無上正等正覺果位,菩薩所有的功德是廣大的,我皆隨喜。像這樣至虛空界沒有 了,眾生界沒有了,眾生業沒有了,眾生煩惱也沒有了,可是我隨喜的願是沒有窮盡的時候,念念而不間斷,總是相續發這種大願,身口意三業也發此願,沒有厭煩疲倦的時候,我永遠都發此願,沒有懶惰心,更精進匪懈,愈難作愈要去作。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 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再說一說請轉法輪的道理。善男子!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國土中,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國土,在每一粒微塵中又有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佛剎,每一佛國土裡,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在那兒成佛,所有像大海那麼多的菩薩,在那裡圍繞著佛。而我以身口意業,用種種方便語言,殷勤誠 懇,勇猛精進地勸請十方諸佛、大菩薩、聲聞、緣覺等轉大法輪,轉最妙的法輪。我這個殷勤勸請轉妙法輪的願力,乃至虛空沒有了,眾生沒有了,眾生業障沒有了,眾生煩惱也都可以沒有了,然而我常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這個願力,永遠都不會窮盡的,念念相續,接接連連永不間斷,我的身口意三業也是永遠不會疲厭 的,不會認為這個事情太麻煩,而不願去做。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 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再給你說一說,善男子!請佛住世的道理。所謂常住在世這個願力,所有充滿法界,充滿虛空界,充滿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國土,極微塵數那麼多諸佛如來,化緣完了之後,都示現入涅槃。在他們將要示現入涅槃的時候,我一定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而常住在世,教化眾生。我不僅勸請諸佛常住在世,乃至於一切菩薩、 聲聞乘、緣覺乘證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學位,四果的無學位,一切諸善知識,及講經說法的法師,我皆用願力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至所有一切佛的剎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因為我願意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善知識常住在世,利益一切眾生。虛空界本來不可能沒有的,假如它可以沒有,眾生界本來不可能沒有 的,假如它可以沒有,眾生的煩惱也本來不會沒有的,假設它也可以沒有,眾生業本來不會沒有的,假設它也可以沒有,而我勸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以及善知識,常住在世的願力,是永遠不會窮盡的,念念相續,永遠不會間斷,身語意業也沒有厭倦。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 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入非入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 虛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說:所謂常隨佛學這個願,好像這個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譯為「堪忍」,意謂這個世界是苦的,而一切眾生堪能忍受。何以言之是苦呢?這個世界一切法都是染污法,不清淨的,故非常痛苦;縱是樂,都是苦的因,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叫堪忍。如穿新衣服是快樂,但被塵埃染污就生煩惱。又 人最歡喜的是發財,可是財發得再多,死時亦帶不去。在生時,即使一分錢也算得清清楚楚,沒有得到錢時,就想法子去得,沒有得到,心裡貪求是苦,已得到了,又怕失去,這都是苦,可是你不覺得苦。患得患失,怕得不到,死時一分錢也帶不走,你說這是苦?或是樂呢?這兩樣東西,是世界上人人所歡喜的。一切樂,皆是 苦的因,不過你尚未覺悟到,故此世界叫「堪忍」。在這個堪忍世界裡,毗盧遮那佛如來,毗盧遮那是梵語,譯為「清淨」,即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從初發心見到古釋迦,那時他是陶師。見到古釋迦後就發願。即時精進修行,用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數量的身命,而為布施,做種種布施,如釋迦牟尼佛見到然燈佛時,他就以身 做布施,然燈佛由對面而來時,他看道路上有水,他看老比丘來時,他自己就躺在有水的地方,請老比丘走過去,這是以身布施,用自己身體來幫助其他的人,在一般的人來看,就是太愚癡了,用一塊板子,或木頭就好了,何必自己躺在水裡,讓老比丘走過去呢?不錯,這是聰明,釋迦牟尼佛當時想不出來這個好辦法,可是如 果他想起這個好辦法,然燈佛也不一定給他授記,因為他有所顧慮,還有一個身體,他躺在水裡正是「無我相」的表現,來幫助利益眾生,所以他行這種菩薩道,不管自己身在水裡或泥裡,幫助老比丘過路,而且還有些地方身體沒有蓋住,就用頭髮蓋上,然燈佛就給釋迦牟尼授記:「汝於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牟尼。」釋迦 牟尼佛無量劫以來,都是以身命做布施,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行菩薩道非常圓滿。
毗盧遮那佛是清淨法身佛,遍滿一切處,這才是佛的法身。法身是無在無不在,沒有一個地方他不在,也沒有一個地方他在。為什麼說沒有一個地方不在?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呢?看不見,是否就不在?不是!我們看見,看不見,他都在,皆遍滿一切處,所以說無在無不在,充滿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佛的法身,他是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什麼地方都存在。釋迦牟尼佛為行菩薩道,為求無上佛道,以這個身命作布施,剝自己身上的皮當紙用,剖開自己的骨頭做為筆用,用自己的血作為墨來寫經典,堆積起來有須彌山那般高。為尊重佛法的緣故,所以不愛惜自己的身命,何況王位?釋迦牟尼佛以國王的地位,出家修行,貴為天 子,富有四海,但能一概捨棄,而出家修道,捨棄他的國城妻子、聚落、寶貴的宮殿園林,和一切所有,而修種種難行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國王的地位出家,而修種種苦行,是一般人不容易作到的。
「乃至樹下」,「乃至」是稍略,中間經過很多階段,如是雪山打坐六年,然後到菩提樹下成大菩提。釋迦牟尼佛,當初他父母派五個人跟他修道,來護法,但五人間有三個人受不了苦,跑到鹿野苑去修道。剩下二人,以後釋迦牟尼佛一天只吃一麻一麥,瘦得骨瘦如柴,這時有牧羊女用牛奶煮粥,來送給佛吃,佛就接受 牧羊女的供養,他們二人一看,他們想:「太子以前受苦還可修道,現在居然受牧羊女的牛奶,這回不能修道了。」於是棄佛而去,認為佛不能受苦,所以也不和他一起修道,也跑到鹿野苑去,五個人都跑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在雪山,也要搬家了,一搬就搬到菩提樹下。菩提樹非常大,樹能遮覆方圓三里之內,釋迦牟尼佛一 看:「這是個好地方,我來坐在菩提樹下修道,如果我不成道業,就不起座。」於是結跏趺坐,吉祥童子也送來吉祥草,釋迦牟尼佛就坐在吉祥草上修道,坐了四十九天,看見東方明星,豁然開悟,夜睹明星而悟道,所以三嘆奇哉:「奇哉!奇哉!奇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麼眾生 不能成佛?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執著,所以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大菩提,顯出種種神通妙用,出生不可思議境界的種種變化,現出種種佛身——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如是現種種佛身,乃至現十方成佛的佛身。在種種法會中,為眾生說法,或為諸大菩薩說法,或為聲聞及辟支佛二乘眾生講經說法,或為轉輪聖王,小國王眷屬,共一眾會道場。什麼叫轉輪聖王?輪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 王統理一四大下,有七種輪寶,是(1)輪寶:坐在輪寶上比火箭還快,在一個時辰之內,可遊遍一四天下,做種種事情,輪寶是一個飛輪,無論陸、海、空都可 去,甚至火裡都可去。(2)象寶:白象寶,輪王騎上這個象也跑得很快。(3)紺馬寶:碧綠色的馬,這個馬是個聾馬,可在陸地、水裡走,跑得快,也可到空中去,非常妙。(4)如意珠寶:又叫神珠實,有一種神通變化,遂心如意,想什麼有什麼,要什麼就來什麼。(5)玉女寶:輪王何時喜歡女人,就有玉女陪伴 他。(6)主藏臣寶:無論到什麼地方,想要用金子,只要往地上一柱,地上就有金子。要用什麼珠寶,把地打開就是珠寶,遂心如意。(7)主兵寶:他不需要訓 練兵,只要在兵寶裡一叫,要多少兵,就有多少兵。這七種寶。輪王又有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是勇猛善戰,非常英勇。小國王就是輪王以下的小國王及眷屬。
或為剎帝利(印度貴族),修清淨行的婆羅門、長者、居士,共同眾會道場,或和天龍八部、鬼神、人非人等眾會道場。他成佛後,在以上所說種種眾會道場,以佛的圓滿聲音說法,好像虛空大雷鳴那般響亮,隨眾生所歡喜,沒有種善根的,令其種善根,已種善根的令其增長,已增長的令其成熟,已成熟的令其得到解 脫,乃至於一生之事,最後入涅槃,得到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佛所修一切難行苦行,一切說法的道場,我皆隨學這些行門修行。如今世尊毗盧遮那佛,遍滿一切處的清淨法身佛,以如前所行種種行門,種種眾會道場,如是盡法界遍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土,每一佛剎微塵中一切如來,我都是隨喜隨學。在每一念中,我都 隨學諸佛這些行門。縱使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也空了,眾生業也空了,眾生煩惱也空了,我這個常隨佛學的願,是沒有窮盡的,念念相續不斷,身口意業,永遠沒有疲倦厭煩。沒有疲倦、懶惰,對法生疲倦之心。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 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今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今眾生生歡喜者。則今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 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 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我再講一講恆順眾生的道理。眾生是眾緣和合而成,所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諸佛國土,所有種種不同種類的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謂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各有各緣,所以有種種不同種類,所謂胎生,楞嚴經上:「胎因情有」,如何成胎呢?因有愛情,所以成胎。「卵唯想生」,卵生是以想生 出來,如母雞趴在雞蛋想,久而久之雞蛋就變成雞了。「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濕生因濕與濕相合,生出濕生,化有變化,如由蟲子變戍蝴蝶,由老鼠變成蝙蝠之類,離開了它的本體,變化成其他種類。或有眾生依地水人風四大而生出,或在虛空,或在花草樹木上而生出的眾生。無量種類的眾生,其種種不同色身,種種不同 形狀,種種不同相貌,種種長短不同的生命,種種不同族類,如老虎有老虎的族類,鹿有鹿的族類。種種不同名號,種種不同心性,如老虎的心性喜歡傷害眾生,鹿的心性仁慈,只吃草不吃一切眾生,有的膽大,有的膽小,有的見人就跑,有的見人就要吃人。種種不同知見,種種欲樂,所喜歡的東西也不同,種種自己所作的事 情也不相同,種種態度成儀也不同,種種不同的衣服,人穿人的衣服,畜生就穿戴皮的衣服,飛禽就穿戴羽毛的衣服。種種不同的飲食,有的吃生肉,有的吃草,有的吃穀類,種種東西。各住各自的地方,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鬼神、人非人等。有的無足,有的四足,有的多足,有的有形色,有的無形色,有的有 想,有的無想,有的非有想,有的非無想。像以上所說的種種等類,我都變化他們的身,來教化他們,服侍他們,供養他們,如敬父母,如侍候師長,和證果的阿羅漢,乃至好像供養佛一般,沒有分別。
眾生常有八萬四千種疾病,菩薩便以八萬四千種良藥,來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所以說:「為作良醫。」良醫是精通醫術的醫生,他對眾生的病,等於自己的病一樣,用種種方法把他治好。眾生有時會走錯路,雖然他有眼睛,但不知道那條路是正路,那條路是邪路,所以有時誤入歧途,菩薩便指示他走應走的正 路,好像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知道往正當道路上走,只知懶惰、喝酒、吃毒藥等,走到錯路上,這時菩薩用種種方法,引渡眾生到正路上。對於在黑暗中的眾生,暗夜代表不明白佛法的人。不明白佛法的人都是在暗夜中,明白之後,就得到光明;不明白佛法,就會顛倒行事。明白後,才能知道走上一條光明正大的道路,故對 於不明白佛法的眾生,便使他明白,而得到光明。對於貧窮的人,令他得到金、銀、琉璃等寶藏。菩薩平等無分別的利益一切眾生。什麼緣故?假設行菩薩道的菩薩,能常常恆順眾生,能隨順眾生,就是隨順諸佛,也就是供養諸佛,因為「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對一切眾生都恭故承事,也就是尊重恭敬供養如來一樣。 若令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則令一切如來也生歡喜心。所以出家人說:「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不要令一切的眾生生煩惱。「無益苦行當遠離」,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如是行者可渡世」,像這樣子,才可以教化眾生。所以令眾生歡喜,諸佛如來也就歡喜。什麼緣故?因為佛與眾生為一體,佛也就是眾生,眾生 也就是佛;佛是已成佛的眾生,眾生是未成佛的眾生,我們和佛是一樣的,將來是平等的,所以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也就是因為它是最平等的。
為什麼眾生歡喜,佛就歡喜呢?因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本體。因為眾生而生出大悲心。因為大悲心而生出覺道心。因為覺道心,才成正等正覺的佛。譬如,在曠野沙磧中,有一棵大樹王,如果樹根得到水,則枝葉花果也繁茂。現在眾生處在生死曠野沙磧中。菩提樹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也像在曠野沙磧 的樹王一樣。一切眾生好像樹根,諸佛菩薩好像花果。佛以大悲智慧水,令眾生得到好處,才能成就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花。
什麼緣故?諸佛菩薩以大悲水,來利益眾生。大悲水是慈悲的心性,對一切眾生都慈悲憐憫,故叫大悲水。觀世音菩薩及一切菩薩,誦大悲咒,加持大悲水,饒益眾生。觀音菩薩的楊枝手和淨瓶手是合用的,以楊枝蘸到淨瓶中。觀音菩薩常念大悲咒,加持淨瓶裡的大悲水,用此大悲水饒益眾生。所以要用大悲水利益眾 生,來增加果位,纔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云無上正等正覺。正等是菩薩所得的果位。二乘人得到覺悟,證得聲聞或緣覺果位,這只是自覺,沒有正等。正等是菩薩,正等於佛,雖然得到正等,但沒有得到無上,故菩薩叫有上士。佛叫無上士,因為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才成就佛果。如果菩薩不 利益眾生,不饒益眾生,不以大悲水教化眾生,則始終不會成佛,所以要自利利他,則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