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課誦?
課誦即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及梵唄歌讚等法事。且因祈望藉由課誦之中獲得功德,故又稱功課。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舉出四種念誦之法,即: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三摩地念誦(心念)及真實意念(如字義而修行)。而一般之課誦係指音聲念誦而言。
我國古代,初有經咒、梵唄等較為簡單之念誦,晉代後發展出懺法,繼有水陸、焰口等,唱念愈趨複雜。至唐代馬祖道一營建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宋代後,尤於明代之時,叢林中普遍形成朝暮課誦(又稱二時功課、二課、早晚課)之制。此後,早晚課與誦經、拜懺等法事,共同形成別具一格之寺院風尚。 關於課誦之起源,考法華經法師品之中,已有受持法師、讀經法師、誦經法師之記載。故推測我國課誦之風尚,係由西域等地之佛教譯經家所傳來。我國典籍中最早關於課誦之記載,可見之於吳書劉繇傳附記東漢笮融之事蹟中。歷代皇帝亦有提倡課誦者,如唐玄宗曾詔命不空誦仁王經,代宗敕命選二十七員沙門為國長誦佛頂咒;佛祖統紀卷五十三持誦功深條且列舉自東晉安帝至宋光宗歷七百餘年,道俗念誦佛經之特出事例十九起;可見課誦之普遍及其歷史之悠久。
關於課誦儀制,古印度係奉行「三啟」儀制,當時普遍諷誦馬鳴所作之讚佛詩歌(佛所行讚),故首先頌揚馬鳴所集之讚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後陳述迴向發願。全部過程為「節段三開」,故稱三啟。經了之時,大眾同聲念「蘇婆師多」或「娑婆度」(讚歎經文為微妙語之意)。我國古今法事念誦之基本儀制,亦為此「三啟」式念誦法;
無論舉行任何法事,皆先安排
讚(香讚或讚偈)
次文(經咒本文、有關儀文等)
末了迴向發願(或偈或文,或偈文兼舉)。
我國之念誦儀制始創於東晉道安所制之僧尼軌範,其中定有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食法,此即課誦齋粥儀。後世奉行朝暮課誦之制,當係導源於此。歷代典籍屢有課誦之記載,至明清之際,朝暮課誦漸趨定型;課誦之風遍及各宗派寺院與居家信徒,成為天下叢林必修定課。
又日課定於朝暮二時,係因「朝暮不軌,猶良馬無祱」,故佛教徒以朝暮課誦作為自身之軌範。朝,指五更,於晨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期思惟以清淨;暮,指日晡(午後二至四時)之時,功課禮誦,以期消除昏昧。 二時課誦之經文,皆為大乘藏經所攝,如楞嚴咒、大悲十小咒、阿彌陀經、懺悔文、蒙山施食及稱念佛號等。關於二時課誦程序、內容,隨諸方祖師立宗不同而互異。
二時課文,全屬大乘藏攝。如《楞嚴》、《大悲》等咒,《阿彌陀經》、《懺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稱念佛號。因此,禮誦課文的人要做到:身體端肅,口出清音,意隨文觀。
二課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一、早自《楞嚴咒》始,晚從《彌陀經》起,各至稱念佛號、三菩薩止為課誦正文。
二、在三菩薩後,早晚各有回向文和三皈依為普結回向。
三、每逢朔望等還有二時祝贊等為祝禱護神。
依次序簡介如下:
一、持經前行:《爐香讚》、《開經偈》
一、持經前行:淨三業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養真言
二、課誦正文:
早課首先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簡稱《楞嚴咒》。梵語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咒字前人主張不譯不解,但後來有人指出為「明」,持咒義為持明。此咒五會,總名為《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譯大白)「般怛囉」(譯傘蓋)無上神咒》,是與《楞嚴經》(顯義)相依持的密義。宋、元以來一直盛行,特別是南宋和元兩代,叢林每年於安居結制中定有三月(農曆四月十三至七月十三為期的楞嚴會制,節日、祝釐、祈禱、薦亡等無不諷誦。所以被定為日課之首。
在念《楞嚴咒》之前,還要先誦與此密切關連的阿難贊佛發願偈十八句。依《朝暮課誦》順序:《楞嚴咒》後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經》,但多數叢林不誦《大悲》、《十小》咒,逕由《楞嚴咒》接誦《心經》。
《心經》,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玄奘譯,流通諷誦,皆用此本。不同的譯本現存的有法月譯題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六種,此外還有已佚譯本,藏、蒙、滿文等譯本,大體與法月譯本相近。本經文旨,原出於大部《般若經》內有關舍利子的各品,即唐譯《大般若經》第二分初,《緣起》、《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卷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佛說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和功德,本經是其中的撮要單行,以故譯本略去首(序)尾(流通)二分。實為大部《般若》之中心,該六百卷經義,所以題名叫《心經》。
《心經》末了,唱頌整個般若部的總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接唱「上來現前清淨眾,諷誦楞嚴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結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願國泰民安。連唱念佛贊偈八句,頌揚彌陀因地發願,果圓度生。此二偈前者是宋真歇清了所作,後者為擇英所撰。贊偈接念佛號繞行,歸位後稱三菩薩,早課正文完畢。
晚課首先是《佛說阿彌陀經》,又名《一切諸佛所護唸經》,姚秦鳩摩羅什譯,是淨土宗的主要經典之一。不同譯本有唐玄奘《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等。其主要思想是廣陳極樂依、正莊嚴令人起信,特勸發願求生和持名立行。經後附誦《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即《往生咒》)三遍。接誦《禮佛大懺悔文》。梵語懺摩,華言悔過。懺悔一詞是華梵結合。懺表消除已往的宿業,悔意不造未來的新愆。懺悔全文為四個部分所組成:第一「大慈大悲慈眾生」四句偈為贊禮諸佛;第二從「南無皈依」至「阿彌陀佛」為皈依三寶;第三自「如是等」至「我今皈命禮」為懺罪陳善;第四由「所有十方世界中」
至末了為發願回向。此文是宋不動依《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後綴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普賢十大願偈,共成一百零八頂禮,以表願斷一百零八煩惱之意。百零八禮的禮法是:初四句、金剛上師、皈依佛法僧三句、「我今發心」至「三菩提」、盡虛空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各一禮,如來十號一禮,八十九佛八十九禮,「如是等」至「今皆懺悔」、「今諸佛世尊」至「我今皈命禮」、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於一塵中塵數佛八句、以諸最勝妙華鬘十二句、我昔所造諸惡業四句、十方一切諸眾生四句、十方所有世間燈四句、諸佛若欲示涅珣四句、所有禮讚供養福四句、願將以此勝功德十六句各一禮,合滿其數。在唐不空譯的《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卷末附有說明:「右此三十五佛名並懺悔法,……五天竺國修行大乘人,常於六時禮懺不闕。……」可知禮懺一法很早就是天竺大乘人的常課。我國古人雖把懺悔課文定為百零八禮,實際除了個人如法禮誦而外,在叢林裡多是跪誦而不禮拜。《懺悔文》後為《蒙山施食》。蒙山是宋不動修行居處,位屬四川雅州。他認為諷誦和懺悔而後,就應利及幽冥。
所以依據密部教典,集成施食儀文,共十二段,始從「若人欲了知」
(《華嚴經》偈),終至回向,加贊偈念佛,稱三菩薩,晚課正文告竣。
三、普結回向
大乘佛教的任何禮誦等法事,後面總是隨著回向儀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回轉過來(從自己轉向他人、各方,從事相轉向理體等),向給各個方面,類屬發願;往往又與發願文合在一起稱作回向發願文。朝暮課誦在三菩薩後就是此文。一般叢林之下,早課用引磐跪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即「一者禮敬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又名《十者》。有的叢林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華嚴文》;後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為眾生發願;再接三皈依早課畢。晚課在三菩薩後,也同樣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
等《大慈菩薩發願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淨土文》。
接著是《警策大眾偈》和《普賢警眾偈》。前者是《出曜經》中敘述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偈。後者「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鬆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為叢林念誦儀中採用,北宋《禪苑清規》卷二《念誦》條下采錄此文,以後各種《清規》和《念誦集》也多收錄。晚課最後也與早課一樣,以三皈依告竣。
四、祝禱護神
朝暮課誦,按說到了三皈,就算結束。但每逢朔望,還有早祝韋馱、晚祝伽藍等舉。自從唐道宣《感通錄》載了南天王部下的韋將軍周行東、南、西三洲,保護佛教的故事傳出後,佛寺對此頗感興趣,因而後來漸漸形成韋馱的塑像,為寺院的主要護法神之一,號稱韋馱菩薩。伽藍是梵語,義為眾僧園,即僧人同修共學和生活的園地。據記載: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護法神保護伽藍;我國陳、隋以來佛教界流傳著關羽歸佛等故事,所以在伽藍神裡,後來有了他的塑像。祝韋馱:是在早三皈後舉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三稱,《天女咒》三遍,唱《韋馱贊》。祝伽藍:是在晚三皈後,儀與祝韋馱同,只是念誦與唱讚的內容更換。一年四節(結夏、解制、冬至、農曆元旦)進行祝聖報國土恩:早課唱《寶鼎》、《聖無量壽光明王咒》,白《大祈禱文》,稱念護國仁王菩薩摩訶薩,接《楞嚴咒》做早課。此時悅眾同監院等一班人出殿門,依次至四聖前做小祈禱。先至韋馱前站班畢,唱「香雲蓋」三稱,念《天女咒》三遍,「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三稱,悅眾白《祈禱文》,唱《韋馱贊》畢。然後依次伽藍、祖師、監齋前,儀同,念誦、白文和唱贊各各更換。
此外,每逢佛、菩薩、祖師等誕、忌和成道等祝儀;午前殿、堂上供等儀,具如《禪門日課》所載,茲不贅述。
(王 新)
本文選自《中國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