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祈願文》講記

開示:創古仁波切
翻譯:堪布丹傑
地點:加爾各答 
日期:2005.11.05 ~ 07
整理:善戒法師

阿彌陀佛的修持法門,基本上我們說無量光佛、或是阿彌陀佛、或者是長壽佛,祂們都是沒有分別的,是一樣的。在此生當中修持阿彌陀佛的法門,在今生當中,我們就可以得到長壽,而且能夠消除病痛、增長功德,是非常殊勝、非常好的一個法門。不只是幫助我們在今生,並且在來世也能夠不墮入惡道,投生到極樂世界。所以當我們現在能夠多向無量光佛、阿彌陀佛來祈請,並且能夠觀想極樂淨土的樣子,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修持法門。

在講解這本《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祈請文》之前,在開始有一行小字,它並沒有被翻譯出來。這個願文的作者是噶瑪洽美,我們稱洽美仁波切。最開始的一行小字,洽美仁波他提到說:「這個願文是非常殊勝、非常好的,在座各位弟子如果能夠修持這個法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當我們向阿彌陀佛來祈請的話,真的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並且他也寫到說:「雖然他的手現正在痛楚,但是他還是寫下這個願文。」這裡指出當時這位作者在寫下這個願文時,他的手是在生病痛著的時候,但他還是忍著他的手的病痛寫下這個願文,他希望這些願文能夠利益很多的人。偈文是:「此為洽美誓言藏,手雖痛卻勤書寫,思及饒益多眾生。」

接下來「若有欲抄者應借,無有勝此之功德」。在過去的那個時代裡,如果想要讀經書的話,是需要借來抄寫的。如果有人想要借的話,可以將它拿去抄寫。原因是什麼呢?「無有勝此之功德」,因為這部經實在是太殊勝了。為什麼呢?如果我們來修持、來念誦的話,對於我們今生、我們的來世,都真正是符合佛法、符合正法的。同時接著又說到:「無有更深之教言」,這意思是: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教言、更殊勝的教法了。「亦為吾法之根本」同時這也是洽美仁波切自己依止修持的一個法門。再來「精進修行勿輕捨」,這個法門的殊勝,不要隨便的將它捨棄,要好好的念誦它、思惟它,時常的想到要多念這本願文。最後「此屬顯宗法教故,未得傳承亦可誦。」這是什麼意思呢?是指佛法裡面有分為金剛乘(又稱為秘密乘)、顯乘的,也就是顯宗和密宗這二個部份。這極樂淨土祈願文是不屬於密宗的,是屬於顯宗的法門。所以如果各位能夠得到灌頂、口傳這是非常好的。如果沒有灌頂、口傳,而直接來唸誦也是可以的,而且利益也是非常大的。

正文主文開始的地方,最開始是「欸瑪吙」這三個字,它們是梵文。「欸瑪吙」的意思是:非常特別、非常難得、非常殊勝的意思。為什麼一開始要有「欸瑪吙」三個字呢?因為我們看到在這個人世間、在這個輪迴當中,總是有非常多的苦,也非常的無常,我們也總是會感到害怕、恐懼很多的事。我們雖然得到這個難得的人身,但是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是健康?能夠活多久等等?它都是不一定的,這個死亡的因緣也是不一定的,所以我們總是會感到害怕。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出離這種恐懼和遠離這些害怕呢?在佛法當中,佛陀開示了很多的方法,但是如果我們不真正花時間去學習,是不容易了解的。但是這裡有一個法門是特別容易、也特別簡單的,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就是這個阿彌陀佛的修持法門。透過阿彌陀佛的加持,就可以往生極樂淨土。這裡提到說,當我們具備四個原因時,就能夠投生淨土,而且能夠離苦得樂。這裡所謂得到的快樂,並不是指普通一下子就沒有的快樂,此處的快樂是最究竟、最恆常、最持久的一種快樂。我們如果想要離開世間的苦,得到真正解脫快樂的話,就可以修持阿彌陀佛的法門,因此這是一個殊勝的法門,所以「欸瑪吙」就是指「太殊勝了」的意思。

一般來說這位阿彌陀佛,尤其是極樂淨土的修持願文,其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仁波切提到,尤其像在座的每一位今天會來到這裡,基本上相信各位都對於輪迴、及對於來世都是相信的。各位都相信會有來世的,或者也相信有淨土的,大家都有這種想法的心態時,因此我們現在來學習,或現在就開始準備來世往生的情況,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於此生來講是一個很好的修法,對於我們來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修持。但是在人世間每個人的想法、思想也有不同。也有很多人並不相信我們死亡之後還會有另一個來生,也不相信是有輪迴的。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要做準備,這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可能會有二種情況是不相信來生的。第一:他們不相信是有輪迴的,但是另一方面來講,他們也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確定說絕對沒有來生,或者說來生是有的。所以這些人也找不到一個正確的原因說絕對沒有來世。但是,如果說當那天來臨的時候,沒有來世那還好,但是如果突然發覺還有來生要出現的話,那就來不及了。所以對於相信來世的在座的每一位,或者是不相信來世的人來說,現在就要開始來準備面對這一切,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所以在經文當中有提到說:如何投生淨土所要具備的四種原因。同時在另一方面來講,修持投生淨土的法門,它的四個原因非常容易,也非常的簡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人覺得要學習佛法,可能要捨棄今生許多的東西,不再像以往一般過日子了,要完全修持佛法,事實上是不需要的。因為透過這個極樂淨土的修持,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可以祈請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向祂來發願,也都能幫助我們在今生或在來世,有非常好的這樣的一個修持。

接下來要提到如何能夠投生到極樂淨土去的四個原因。而且也提到我們能以現在這個肉體,這個凡夫的色身就可以投生到淨土的。一般來講淨土有很多,但是投生到其他淨土是不容易的,只有這個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非常的特別。因為阿彌陀佛祂有大的慈悲心、跟祂曾經發的願心。阿彌陀佛的願心說:任何一個弟子都可以在學習這個法後,以這個凡夫身就能夠投生,只要具備四種原因就可以投生極樂淨土。這四個原因是什麼呢?第一是:明觀淨土。就是很清楚、很明白的要觀想淨土是什麼樣子,叫做明觀淨土。主要是透過我們平時可以多思惟,一直去想到底淨土它的樣子是什麼?一直去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有一種習性,有一個印象說極樂淨土長得就是這個樣子,在將來的時候,真的淨土就能夠開顯、開展出來。那麼極樂淨土它在什麼地方?還有它到底是什麼樣子?還有我們要怎麼來觀想它?「自此日落之方向」就是極樂淨土在哪裡?就在西方,在日落的地方。它的距離是多遠呢?「越過無數眾世界」,指說它離我們現在這個宇宙、這個世界,越過一個世界,再過一個世界。它是一個一個超過很多世界之外的。它的方向在「稍許上方」,就是稍微偏上方一點的這個「聖境處」,「即是清淨極樂剎」這裡是談到它是一個清淨的極樂淨土,不像是我們現在的世間當中,有的時候有好的事情,有的時候有不好的事情,好壞摻雜的都有,但是極樂淨土全部都是清淨的,這一段是談到極樂淨土的一些情況。

再接下來「我等肉眼雖未見」,也就是我們是沒有辦法用肉眼、用眼睛去看到,或者是我到那裡去逛逛看看,這是看不到的。「自心卻應明然觀」,這個淨土我們是可以在心中非常清楚的顯現出來,是非常清楚的在心中憶念看到的。例如《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祈願文》裡面有談到的,整個淨土的情況,若我們時常去思惟它的話,在我們心中是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然然的觀想出來的。「彼剎聖尊彌陀佛」,在極樂淨土中最主要的是哪一尊佛呢?就是阿彌陀佛。那祂是什麼顏色呢?「紅蓮寶色光耀眼」,祂是紅色的,好像紅的寶石一樣,放著光芒非常的莊嚴;阿彌陀佛祂有什麼特殊的樣子呢?「無見頂相足輪等,三十二相八十好」。就好像我們看到釋迦佛的樣子一樣,是無見頂相的。祂的腳上是有法輪之相,祂具備有三十二種殊勝之相、八十種好等等。

「一面二臂定持缽,著三法衣跏趺坐」這是說阿彌陀佛的坐姿是什麼樣子呢?是怎麼樣坐著的呢?長得什麼樣子?一般來講,我們會看到在很多金剛乘、密乘佛教當中,有很多的本尊,或者我們說佛菩薩的樣子是很特別的,比如有三個臉、有很多隻手。但是在這裡的阿彌陀佛祂只有一個頭、一個臉,然後是有二個手臂的。在畫像當中祂的手臂手指是怎麼放著的呢?是手結定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的持定印的方式,而且手上捧著一個缽。「著三法衣跏趺坐」,祂穿著什麼衣服呢?一般來說佛陀的相貌有分為報身相、化身相二種。我們看到報身相的佛,祂頭上戴著很多的莊嚴,比如說各種珠寶、各種項鍊、各種耳環等等,這是報身佛的樣子。但是現在阿彌陀佛是化身佛的樣子,所以祂是穿著三法衣的。三法衣是指:五衣、七衣還有九衣,或者它叫祖衣這三種法衣。阿彌陀佛是盤腿坐著,結跏趺坐的,金剛跏趺坐代表是很穩定的意思。「千瓣蓮花月墊上」,祂是坐在哪裡呢?是坐在蓮花上面的。蓮花代表是非常清淨,沒有污染的意思。而且這朵蓮花不是一般的蓮花,它由一千片花瓣組成的一朵很大、很殊勝的蓮花。同時還有一個月墊,這代表什麼呢?月亮代表是慈悲的意思,所以在這個清淨的蓮花上有一個代表慈悲的月亮,這上面端坐著阿彌陀佛。

「身背倚靠菩提樹,慈眼悲愍垂視我」阿彌陀佛背後是有一棵菩提樹,祂是靠著菩提樹的。祂非常慈悲的看著我們,看著每一個眾生。那麼,祂的周圍有什麼人?祂的眷屬有誰?阿彌陀佛的周圍有許多的佛菩薩,最主要有二尊菩薩。一個是「右為觀世音菩薩」,還有在祂左邊是大勢至菩薩。我們說觀音菩薩所代表的就是慈悲,可以說所有諸佛菩薩所有慈悲的總集就是觀世音菩薩。那麼代表所有力量的總集的就是大勢至菩薩,也叫做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是比較忿怒的樣子,寂靜的樣子是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邊是大勢至菩薩、右邊是觀世音菩薩。「右為觀世音菩薩,身白左手持白蓮」,右邊站著的觀世音菩薩是白色的,左手持著蓮花。「左為大勢至菩薩,身藍左持金剛蓮」,左邊站的是大勢至菩薩,祂是藍色,同時手上也是拿著蓮花的。祂的這朵金剛蓮,指的是說在蓮花上有一個金剛杵,即蓮花上有金剛杵的意思。「右手施依印向我」,除了大勢至菩薩,還有觀世音菩薩祂們二位,左手都是拿著蓮花,右手都是施依印,就是無畏印。它是代表眾生都向我依靠、向我祈求的話,都不再害怕、都遠離恐懼的意思,所以右手是施依印。

「三大主尊如山王」,剛剛談到中間是阿彌陀佛,右邊是觀世音菩薩,左邊是大勢至菩薩,這三尊佛菩薩如同山王一樣,是指三位佛菩薩非常具有力量、非常的莊嚴。「巍巍明坦安然住」三位佛菩薩的周圍又有誰呢?「大乘比丘十千億」,周圍有非常非常多的比丘、僧眾在周圍。「身皆金色相好飾」都穿著三法衣,而且都具備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的莊嚴像是嚴飾一樣的戴在祂們的身上。「著三法衣黃燦燦」,穿著的三法衣都如同金色一般的,以上這一部份都是憶念淨土的部份。也就是說我們投生極樂淨土的四個原因當中的第一個,就是要清楚觀想極樂淨土,還有觀想極樂淨土當中佛菩薩的方法。

第二個投生淨土的因就是積具資糧。那積具資糧的方法最殊勝的是什麼呢?它有七個方法,叫做七支供養。七支供第一個叫做方法是「禮拜」,或者叫「頂禮」。「敬禮遠近無別故,我以三門虔頂禮」意思是說我們要向這個佛菩薩來做禮拜,這裡談到說要虔敬、虔誠的心,「我以三門虔頂禮」這是很重要的。當我們具備了虔誠恭敬的心的時候,佛菩薩是沒有遠近差別的。那我們要向誰來禮拜、頂禮呢?「部主法身無量光,右手放光化觀音」我們要向阿彌陀佛來作禮拜。這裡談到阿彌陀佛被稱為叫法身無量光,這個無量光是指說阿彌陀佛最殊勝的功德,也可說是一切的佛菩薩的化身,都是由法身而化現出來的。這也是在後面說到「右手放光化觀音」,這是法身阿彌陀佛祂的右手化身觀音菩薩,「復化百俱胝觀音」,同時觀音又化現無量無邊百千萬的觀音。「左手放光化度母,復化百俱胝度母」,法身阿彌陀佛的左手也化現為度母,也化現出無量的度母。「心間放光化蓮師,復化百俱胝蓮師,頂禮法身無量光」,從阿彌陀佛心間化現出蓮花生大士,所以法身阿陀佛是一切佛菩薩的泉源跟化身的根源。

七支當中的第一支談的是頂禮禮拜的部份,談到說為什麼要禮拜阿彌陀佛呢?祂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以上所說,因為阿陀佛也被稱為法身、無量光佛,一切的像是觀音、度母、蓮花生大士都是由阿彌陀佛而產生、而化現出來的,所以這是我們禮拜阿彌陀佛的第一個原因。

「佛於晝夜六時中,慈眸恆視諸有情,諸眾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別皆明知,諸眾口中所言說,永無混雜一一聞,頂禮遍智無量光」這裡是第二個原因,是指說因為阿彌陀佛是遍知的,就是一切都知道,祂具備了非常殊勝的智慧。由於祂具備這樣的智慧,因此任何的時候祂都知道眾生心中所想的念頭,因此這也是第二個要禮拜阿彌陀佛的原因。

禮敬或者頂禮阿彌陀佛的第三個原因是「頂禮導師無量光」。因為阿彌陀佛就像是導師、一個引導者、帶領者一樣。阿彌陀佛祂可以帶領、引導我們從惡道、痛苦當中脫離出來,因此這是禮敬祂的第三個原因。「除造捨法無間罪,若有虔心發願者,如願往生極樂剎,佛於中陰來接引」任何人只要是帶著虔誠的心來向阿彌陀佛來發願,就能夠投生極樂淨土。但是除了「除造捨法無間罪」特別是造了捨棄法的、五無間罪的人,他都是沒有辦法投生極樂世界。「佛於中陰來接引」,是指說虔心向阿彌陀佛來祈請的人,在死後、往生之後中陰階段,阿彌陀佛都會現前,來到他面前來引導、指引他們。

剛剛談到第三個原因,是指說阿彌陀佛能夠幫助利益我們來世能夠往生極樂淨土。接下來第四個原因提到的是說能夠利益我們今生,在此生當中能夠幫助我們,所以祂被稱做「頂禮怙主無量壽」。所謂怙主的意思,指的就是阿彌陀佛能夠保護我們在今生出離各種的痛苦,或者離開各種的意外,不要經歷到各種意外,或者非時之死等等這些情況。「您之壽量無數劫,不示涅槃長住世」,指說阿彌陀佛祂也被稱為叫長壽佛,祂本身自己非常長壽,祂不住涅槃一直在人世間住著,然後「虔心恭敬祈請您,除非異熟業界外,壽盡亦可享百歲,遣除一切非時死」,向長壽佛、阿彌陀佛來祈請的話,除非是異熟的這些特殊的業果之外,我們就算是壽命應是已要完盡了、要結束了,會因為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還是可以享受百歲的壽命,同時「遣除一切非時死」,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排除各種的意外、非時死亡的情況,因此「頂禮怙主無量壽」。這是第四個原因。由於阿彌陀佛的壽命非常的長,是長壽佛一般的,這是要禮敬祂、頂禮祂的第四個原因。

還有禮敬祂的第五個原因,是因為祂的功德非常的殊勝、非常的大。「無數廣大三千界,遍滿珍寶作布施,不如聽聞極樂剎,阿彌陀佛名號後,虔信合掌福德大」,這是指說如果我們來供養,用各種珍貴寶物、錢財供養無數三千大千世界,來做布施、供養的話,這個功德不如我們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來思惟阿彌陀佛名號,跟思惟淨土的利益跟功德來得大。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來思惟阿彌陀佛名號,跟思惟淨土的利益跟功德是更大的。「是故敬禮無量光」所以由於這個原因,是禮敬阿彌陀佛的第五個原因。

第六個原因是指說由於阿彌陀佛幫助我們、賜予我們加持,幫助我們能夠得究竟成佛殊勝的果位,而且能夠幫助我們從痛苦的輪迴當中出離,並且得到解脫,因此祂被稱為怙主無量光。「誰聞阿彌陀佛名,心口如一生信心」,是指我們任何一個人,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真正發自內心的,心口如一的生起信心,「雖僅一次誠信心」,雖然只是我們這麼虔誠的一念的信心而已,祂都可以幫助我們能夠成就最殊勝的菩提道,指的就是圓滿的佛果。因此這是要「頂禮怙主無量光」,的第六個原因。

第七個要禮敬頂禮阿彌陀佛的原因,「頂禮善逝無量光」,這是稱阿彌陀佛是善逝無量光,這裡是指說祂已經圓滿的得到一切究竟的快樂。而這是祂持戒圓滿得到的,所以被稱為叫無量光。「聽聞阿彌陀佛名,乃至未獲菩提間,不轉女身轉貴族,生生世世具淨戒」,這是指說依據不轉女身轉貴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是由母親的胎中出生的,那由於我們是一個血肉之身這樣的人的身體,因為有這個血肉之身,因此我們會經歷各種的果,會得到各種的苦果。但是這裡的阿彌陀佛特殊的一種力量是當我們聽完祂的名號之後,我們不轉女身,這意思是說,我們不用透過胎生,也就是不用透過母胎而出生,我們可以從蓮花當中化生出來;也因此我們沒有這個血肉之身,而是從蓮花當中化身出來的身體,就不用經歷各種的苦果,而得到快樂,所以這就是禮敬阿彌陀佛的第七個原因。

以上到現在的這個部份,講到的是七支供養當中的第一個方法,叫做禮拜頂禮的部份,那在頂禮禮拜當中,可透過七個原因,因此我們要禮敬頂禮阿彌陀佛。

接下來是七支供養當中的第二個方法,就是「供養」。透過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累積非常多的福德跟功德。一般我們做供養時,我們可以做三種供養。第一種是真實的東西的供養;第二種是我們的心幻想、想像出來的供養;第三種是本來以前就存在的一些東西的供養。是什麼意思呢?第一種所謂真實的東西,指的就是我們自己;比如說我們的身體、還有我們的錢財,還有甚至我們過去所造的各種的善業善行,這個也要供養出來。第二種所謂化現心中、想像的觀想,比如說八吉祥、七種珍寶,這些都是我們用心想像出來的。第三種是以前就有的,本來存在的東西,比如四大洲、天、龍、人等等他們所具備的種種東西,我們都可以來做供養,所以有這三個部份。

偈文當中:「自身受用與善根,一切真實淨妙供」,指的是第一種供養,是真實的供養。接下來「意幻七寶吉祥物,化為三千世界中」,是指說人心化現出來的各種的供養。「十億日月洲須彌,天人龍等諸受用」,這是指說本來就存在,像是山河大地各種的珍寶,也會來做供養。這三種供養我們要如何的來供養阿彌陀佛呢?「以意獻供無量光,為利我等祈納受」,這是指透過我們的心,虔誠的心供養出來,供養給無量光佛,希望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也希望阿彌陀佛能夠歡喜的來接受。這七支供養當中的第二種方法。

七支供養中的第三個方法就是「懺悔」。在懺悔的部份,我們首先要發願不只自己在懺悔,而是所有一切的眾生我們一起來做懺悔,「父母為主我等眾」,主要是我們的父母、還有所有一切的眾生,我們都來向佛菩薩來懺悔,那「無始以來直至今」,不只是指今生當中我們可能做了很多不對的事情,造了很多的惡,而且在過去無始以來,很久以前所造的一切的罪業,我們都要來懺悔。那麼是哪一些罪業?首先談到有分為身、口、意三個部份。身體的部份是有三個,「殺生偷盜非梵行,發露懺悔身三罪」,殺生命、盜、非梵行,這是要發露懺悔。上面所說是身的三種罪業。再來是口的部份有四個,「妄語離間綺惡語,發露懺悔語四罪」,妄語、挑撥離間、綺語、惡口,指的是在語上所有的惡業,都要懺悔。再來是指心上所造的三種罪業,「貪心害心與邪見,發露懺悔意三罪」,貪心、害心還有邪見,念心貪執的心、傷害別人的心,邪見這裡指的是說對於因果不相信,認為沒有因果的,或者也沒有來世、沒有輪迴,有這樣的心就叫邪見,那這裡我們也要發露來懺悔。

以上是談到懺悔當中第一個,我們要懺悔的就是十種惡業。接下來我們要懺悔的是叫「五無間罪」,就是五種重罪,那就是「弒師父母阿羅漢,惡心毁害佛尊身」,這是哪五種重罪呢?這裡的順序是殺父、殺母,第三個是殺了我們的上師,或者是教導我們佛法的上師,第四個是阿羅漢,再來第五個是帶著惡心來傷害佛陀,這總共有五種重罪,這是我們第二種要懺悔的五無間罪,或者五種重罪。無論是自己或他過去所的這些罪業,我們一起在佛前懺悔。這第二條懺悔叫做五無間罪「發露懺悔無間罪」,到這裡結束。

接下來第三個要懺悔的叫做近無間罪。「發露懺悔近無間」,這裡是指說它雖然沒有像五種無間罪這重罪這麼重,但是也接近無間罪了,所以叫「近無間罪」。指的是哪一些呢?「殺害比丘與沙彌,污尼毀像塔寺等」,殺害比丘僧還有沙彌僧眾,污尼是毁壞僧尼、尼眾的戒法,還有毀壞佛像、佛塔跟寺院。我們說佛塔是代表了佛的心、心意的部份,這些都毀壞的話都屬於近無間罪的。

接下來第四個要懺悔的部份,它是指說「三寶殿經所依等,以彼作證違誓等,發露懺悔捨法罪」。這是指說有時我們會在佛像、三寶面前,或者在大殿佛堂面前發願,但是所發的誓言是一種不好的、或者錯誤的,然後三寶是會做證的,祂們知道的,但是如果我們的動機心却是不好的時候,這種的誓言和以三寶為證人來發誓,這是不行的,是錯誤的。同時「發露懺悔捨法罪」這種叫做謗法,捨棄佛法的一種罪業,這也是要懺悔的,這也被稱為叫做沒有意義的一種罪業。

接下來「毀謗菩薩諸罪業,較殺三眾有情重,發露懺悔無義罪」。這是指還有一種無義意的罪,是指毀謗佛菩薩,這個罪是非常重,甚至比殺了三界所有眾生都還重的,所以這也是我們要發露懺悔的。

接下來是第六個,談到「無解眾」,或者叫做一種邪見罪。「發露懺悔無解罪」。這是指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我們具備有邪見,認為沒有地獄、沒有惡道、沒有因果的,所以它的偈文是:「聞善德與惡過患,地獄痛苦壽量等,若為不實而說法,此罪重於五無間」,這是指說當我們聽聞到惡道,各種的地獄的苦後,或者是造惡投生到惡道,造善投生到善道等因果的道理,我們聽了但是認為它只是一種不實的說法,認為是不正確的、不真實的說法,不相信這些說法,這種罪甚至是比之前談到這五種五無間罪還重的,所以這是我們要懺悔的,而這種罪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也沒有辦法清除的,叫無解罪。

我們談到懺悔的部份,首先最開始要懺悔的是十惡業,第二是要懺悔五無間罪,三是要懺悔五種近無間罪,第四個這叫做捨法罪,第五個是叫做無意義的罪,這是毀謗佛菩薩的罪無意義的罪,第六個邪見,不相信因果的無解罪,所以這六個是我們一般隨時都要思維、要懺悔的這六種罪。

再接下來後面要談的是屬於戒條戒律方面的。一般佛法裡面有分為三種戒律,第一種是外在的別解脫戒,第二種是內在的菩薩戒,那第三個是密祕的,這是屬於密乘戒的,有這三種戒律,如有違犯了,我們也要懺悔。

在這裡戒律談到分有外在的別解脫戒,內在的菩薩戒,還有密乘戒這三個部份。首先談到外在別解脫戒。「十三僧殘四他勝,墮罪作惡向彼悔,發露懺悔五墮罪」,這是指說有五種過罪。其中第一個叫僧殘有十三個,第二有四個叫他勝過罪、過惡罪等等,這是有五種墮罪。這個傳統是西藏戒律傳承,是說一切有部當中傳承下來的。在古時候,在印度來講是分有十八部,但是傳到西藏之後,這個戒律的傳承是叫說一切有部戒律的傳承,所以它談到的是五種過罪。那在中國的話它叫做增支,或叫法增支這個傳統。再來還有在東南方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這是地區不同,它的戒條也有不同,但是在藏傳來講它是傳承說一切有部的,所以強調外在的別解脫罪,最主要的有五種墮罪要懺悔的。

「四惡法罪十八墮,懺悔違犯菩薩戒」,這二句是指說內在的菩薩戒的戒條若有違犯也要懺悔;四惡之外還有十八墮罪,是指說如果這個菩薩他是個國王,就有五種罪他要小心要注意的,如果他是大乘的話,就有另外五種,如果他是一般人的菩薩,他就有八種,總共是國王的有五種、大乘的五種、一般菩薩的八種,所以加起來是十八種墮罪。這是菩薩懺悔的。

接下來談到密乘戒來講,密乘戒是指有哪些呢?是指十四個根本墮罪,還有八種的罪業,這是密乘戒,有這二個部份,這也是我們要懺悔的,所以「十四根本八粗支,懺悔違犯誓言罪」這是密乘戒。

接下來還有二種罪業是要懺悔的。第一是自性的罪。「一切自性之罪業,發露懺悔未知罪」,自性的罪業要懺悔。什麼是自性罪?是指說他不是透過持守戒律而產生的,而是本來所做的這些事它就是有罪業的,比如說非梵行、飲酒等等,這些都屬於自性之罪業,然後要發露懺悔。還有一種是未知的罪業,這是我們因為不知道是罪業而造作了它,因此我們要懺悔。

第二個罪叫佛制罪,「發露懺悔佛制罪」,這是什麼意思呢?「雖受皈戒灌頂等,不知守戒護誓言」,就是說我們透過皈依的儀式、或者接受灌頂之後,我們都有一些誓戒要守護,但是不知道,也沒有好好來守護的話,我這種戒就叫佛制的戒,是我們要守護的,如果沒有好好守佛制的戒,是要發露懺悔的。

那我們要如何來懺悔呢?一般來講懺悔有四種力量,我們要具備四個條件才能真正圓滿的懺悔,是哪四個條件?第一個是知道錯了,說出做錯了什麼事情,知道這是錯的,有這種錯誤的心,就叫做「出罪」,知道錯誤的力量。第二個叫做「對治的力量」,是什麼意思呢?要將惡行消除,要懺悔這些罪業,那我們要多行善法,多積聚功德,這是第二個,是對治的力量。第三個叫做「依止的力量」,也就是我們要依止歸依三寶,或向佛菩薩來祈請。第四個最後一個力量是叫做有一種「戒心」,就是發誓以後不再造什麼樣的罪業了,所以一般來講懺心悔要具備這四種力量。

這祈願文所談到的懺悔的方法,只談到二個。第一個要知道錯誤的是第一種力量。還有最後一個發誓以後不再犯的力量,偈文當中是談到這二種力量。「若無悔心懺不淨,昔所造罪如腹毒,以大慚懼悔罪懺」,這是第一種力量,叫做後悔的心,知道自己錯了,那透過知道自己錯了之後,要有懼怕的心生起,這是第一個。接下來「後無戒心罪不淨,發誓此後遇命難,亦不造作不善業」,這是最後一個力量,發誓以後不再造罪了,要有這樣的戒心,所以在阿彌陀佛祂的面前祈請,祂會加持我們。

接下來這裡剛剛談到「阿彌陀佛與佛子,加持淨化我相續」,這二句可以說是整個懺悔支,懺悔方法當中最後結尾的這二句。

之前所談到就是最開始有談到有十種罪,十惡業等有六個部份,再接來有戒律,三種戒律,還有談到自性戒、跟佛性戒,佛性罪跟自性罪等等。那這一些的罪業造過之後都要來做懺悔,所以在阿彌陀佛與所有的佛子,就是菩薩們在祂們的面前來懺悔,祈求祂們加持「加持淨化我相續」,心就能夠得到清淨,最後這二句代表四種懺悔力量。當中剛剛沒有談到的對治力、還有依止力,還有透過依止向佛菩薩來祈請、來懺悔,還有透過行持善法來懺悔、對治力跟依止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觀音弟子 的頭像
    觀音弟子

    妙法蓮華觀世音

    觀音弟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