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子行三十七頌》序

    菩提心法乃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具有菩提心足以成佛,不具菩提心無法成佛。菩薩無邊所行浩瀚廣大,佛子圖美桑波尊者慈憫後學,特別將自己修持菩薩行的經驗,以及經教中所宣說種種修持菩薩行的法門,撮其精要以口訣的方式總攝於三十七個偈頌中,文字精簡,淺顯易懂,具有殊勝的加持力。

    這本著作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所共同推崇且修持的基本主要課程。像雪域佛法重鎮--喇榮五明佛學院,在每一個佛子進入佛學院之初,首先即要求熟背《佛子行三十七頌》,作為學習一切佛法之前行。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不論至何處傳法,首先均以本頌與大眾結緣,法王也經常提到:遇到任何一個魔障時,心中生起慈悲心,然後以《佛子行三十七頌》作為修持的儀軌而唸誦,則一切障礙自然消解,這是無庸置疑的。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除障法中最殊勝的。"若能經常唸誦本頌,心相績中自自然然生起慈悲心,噶舉派的一些上師也特別要求弟子必須唸誦一千遍作為<空性禪修>的前行,由此可見這個法門的重要性。


《佛子行三十七頌》正文

南無觀世音菩薩!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殊勝師及觀自在, 三門恭敬恆頂禮。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彼亦依賴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1.獲得暇滿大舟時 自他為渡輪迥海, 畫夜恆時不懶散, 聞思修是佛子行。
2.親方貪心如水蕩 怨方瞋心似火燃, 取捨皆忘痴黑暗, 拋棄故鄉佛子行。
3.捨惡境故漸減惑 無懶散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正見, 依靜處為佛子行。
4.常伴親友各自散 勤聚財物遺為跡, 識客捨棄身客房, 捨此世為佛子行。
5.交近彼而三毒增 且令聞思修退轉, 能使慈悲滅盡者, 遠惡友為佛子行。


6.依止何者罪過滅 功德增如上弦月, 勝善知識及自身, 愛彼勝己佛子行。
7.自亦束縛輪迴故  世間神祇能救誰 ?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8.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說為惡業果, 是故縱遇命難時, 終不造罪佛子行。
9.三界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 恆時不變解脫果, 追求其為佛子行。
10.無始以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11.諸苦源於欲自樂 諸佛利他心所生, 由此自樂與他苦, 如實交換佛子行。
12.誰以大欲劫我財 或令他奪一切財, 己身受用三世善, 仍迴向彼佛子行。
13.吾雖無有少過咎 他人竟來斷我頭, 以悲心故彼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14.何者於吾生誹謗 雖廣宣揚遍三千, 仍復吾以慈心故, 讚彼德是佛子行。
15.何者於眾集會中 揭吾隱私惡言向, 於彼還生益友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16.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憐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17.與吾同等或下劣 雖懷傲慢屢欺凌, 吾仍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為佛子行。
18.恆受貧苦為人欺 復遭重病及魔侵,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19.美名四揚眾人敬 財物量等多聞天, 然視世妙無實義, 離憍慢是佛子行。
20.倘若未伏內瞋敵 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 降伏自心佛子行。


21.一切妙欲如鹹水 任幾受用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 頓捨卻是佛子行。
22.諸所顯現唯自心 心性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於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23.會遇悅意之境時 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 捨貪著是佛子行。
24.諸苦如夢中喪子 妄執實有極勞累, 是故會遇違緣時, 視為幻象佛子行。
25.欲証菩提身尚捨 何況一切身外物, 不望回報與異熟, 布施即是佛子行。


26.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行利他成笑柄, 是故無世間希求, 守護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 於諸眾生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猶如救頭燃, 為利眾生功德源, 發起精進佛子行。
29.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盡摧滅諸煩惱, 違離無色界四處, 修禪定是佛子行。
30.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三輪, 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細察己過失 以行者貌行非法, 是故恆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32.因惑說餘佛子過 令自違犯且退轉, 已入大乘行者過, 莫議論是佛子行。
33.貪圖利敬互爭執 令聞思修業退轉, 故於親友施主家, 離貪著是佛子行。
34.粗語傷害他人心 復傷佛子之行儀, 故於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35.煩惱串習則難治 士執念知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萌時, 即剷除是佛子行。


36.總之何處行何事 應觀自心何相狀, 恆具正念與正知, 成辨利他佛子行。
37.如是勤修所生善 為除無邊眾生苦, 悉以三輪清淨慧, 迴向菩提佛子行。

追隨經續論典義, 及諸聖賢之教授, 為利欲學佛子道, 撰此佛子行卅七。
吾慧淺薄少學故, 文劣難令智者喜, 然依經典教言故, 佛子行頌應無謬。
然諸宏闊佛子行, 智淺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 祈請諸聖賢寬恕。
吾以此善願眾生, 依勝二諦菩提心, 不住有寂之邊際, 等同怙主觀世音 !

為利益自他故宣說教理之出家人無著,寫於水銀寶窟。

願以此功德,迴向一切眾生皆能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廣度有情,同證菩提。

 

修持「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
http://tw.myblog.yahoo.com/jw!zxYrd8SBSURXiEetuf8vUQ--/article?mid=418

******************************************

佛子行三十七頌釋義

堪布慈囊仁波切  講授

 佛時常在經文中講到:「憶念善,一切皆為善;憶念惡,一切皆為惡。」 所以善與惡的差別就在於我們的憶念。因此無論修持任何法或今天我們在這兒聽取佛法, 首先要有正確的動機,應該以慈悲心和善心來聽聞。同時無論是講法的法師或聽法的信
徒,都必須想到:我要努力地遵循法教,並且以此法幫助所有的眾生。生起這樣的憶念即是聽法的前行。

一、學佛聞法菩提心

  我們修學佛法時,首先要有正確的發心與動機:為了使虛空中所有的有情眾生能夠證得究竟的快樂,成就圓滿的佛果,我們一定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利益他們、幫助他們,使其自苦海中得度解脫,因此我們要修持正法、聽取正法,並以正確的方式實踐佛法。一般而言,具有慈悲、智慧的佛菩薩為了利益無量的眾生,使其離苦得樂,皆會傳下很多種應化眾生的法門,以降伏眾生的煩惱、五毒,使其能依止這些法門而得到解脫。而能夠使眾生最容易受益的法,亦即眾多法門的精華──就在於眾生是否具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法的精華、根本,就像如意寶般珍貴,因此我們要修持菩提心、生起慈悲心,以達到究竟的菩提。而修持菩提心的種種法門中,《佛子行三十七頌》是既能使眾生容易理解,又能獲得成就的法。因此佛陀很慈悲地傳下《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法,使大家在修持的過程中更簡單明瞭地了解修行的方法及修持菩提心的要義。

 何謂佛子?實修一切佛法精華的行者即稱為佛子──亦即為證得佛果而發起殊勝的、如同如意寶般珍貴的菩提心之行者便是佛子。佛陀是非常偉大的,我們每個人都禮拜、敬仰、讚歎佛陀。佛陀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也是先發殊勝的菩提心,然後行六度萬行,以無數劫積集圓滿的資糧,為了利益眾生而成就佛果。因此,我們這些跟隨佛陀的修行者也是一樣,首先要生起殊勝的發心,再按照所傳的法去實修,最後得到的果就是佛陀的果位。佛陀為眾生傳授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其精義即是宣說眾生需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便具足修行的最基本要件,便可以修持任何一個法,並得到成就。因此,我們稱菩提心為一切法的心髓,而此教法乃一切教法之心髓中的心髓。因此所有的眾生只要能夠發起慈心與悲心,即可稱為佛子;然後以慈心去實行佛法,即稱為佛子行。首先有心,然後有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又分前行、正行、結歸三部分。前行部分是闡述如何遠離惡緣,進而皈依三寶與善知識。正行部份又分安住在三摩地中(或者說在平等性中)修持自他交換法,以及在修行道上如何將違緣轉化成順緣的方法兩部份。結歸部份則在說明撰述此書之緣由及功德迴向。

二、讚歎頂禮佛菩薩

    南無羅給夏日阿亞。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仍勤行利眾生,上師怙主觀音前,虔以三門恆頂禮。

《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頭是讚歎文:「南無羅給夏日阿亞。」這是印度梵文,意思是「南無觀世音菩薩」。首先是向觀世音菩薩頂禮,然後開始讚歎:「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仍勤行利眾生,上師怙主觀音前,虔以三門恆頂禮。」第一句:「雖見諸法無來去」,意謂像證得觀世音菩薩或是行這個法的行者雖然已經證得了一切的法性──一切諸法皆無有生滅、來去的實相,但為了還未證得法性的無明眾生,所以他遠離一切利己的私心,專一地以利他心去利益所有的眾生。我們應該常以身口意三門頂禮、讚歎、恭敬這樣的上師及觀世音菩薩。

三、依法而修證圓覺

利樂源自佛圓覺,從修正法而出生,修法當依明行要,是故宣說佛子行。

 我們當知今生所有的利益及究竟的快樂之源是證得圓滿的佛果。要證得佛陀的果位,必須修持正法。佛陀就是對眾生興起慈悲心,虔修六度萬行,修持、了悟諸法之空性,認識到法性、法爾而成就的。其作法為首先以世俗菩提心慢慢地修持究竟菩提心,亦即先積集世俗的福德資糧,再慢慢積集勝義的智慧資糧,終致成就佛果,因此一切佛陀的果位皆須由修持正法而得。

 人人都知道佛陀是圓滿的證悟者,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而功德可分成身口意三方面。意方面的功德是真實了悟一切法的要義,在心境上達到沒有任何錯亂而證得一切究竟的果位。語方面的功德是依照眾生不同的根基,以合適的方式傳授能夠利益他們的法。身方面的功德是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圓滿佛身。佛擁有身口意三方面的功德並非是與生俱來的,乃是經過累積善因、福德與智慧資糧後才獲致的善果。僅僅有因而沒有集資的緣,也無法得到正等正覺的佛果,所以我們要積集福德與智慧資糧。因為有這兩種資糧,所以佛有法身與兩種色身──報身和化身。龍樹菩薩在經文中曾說:「由於福德與智慧資糧,使我們能證色身和法身。」因此,一切法有善因之後還要經過實修,才能達成圓滿的佛果。

 要證得佛果,就必須依止佛陀所傳的、無誤的正路去修持。然而修行正法的時候,準備的前行更為重要。所以很多的祖師都說:「修正法的前行、動機要正確。」因為如果不能依法而行,反而容易造成墮落惡趣的因。岡波巴大師說:「若不依法而行,此法反而成為墮落惡趣之因。」有些行者在表面上雖稱為佛教徒或修行者,但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或名譽卻胡作非為,完全違背佛法,實際上這些作為並非真正能夠達到修行的因,而是造下罪業、墮落惡趣的因。所以為了使所修持的法成為正法,我們應該先了解修法的要義及方法,故在此為眾生宣說佛子的修行方式。

 例如我們有一輛車,要開到另一個地方去,首先一定要懂得如何駕駛這輛車。如果不懂,運氣好的話,可能還是會到達終點,但是相對地,危險性也很大,半路被撞或任何意外都可能發生。同樣的道理,修法之前也要先了解修法的方式:要以什麼心修行?如何去修?就像佛陀所講的:「在修法之前首先要聽聞佛法。」修學佛法可從聽聞、思惟及禪修三方面下功夫,但首先要從聽聞方面開始去研修。

 以下的正文則是教我們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共分為三十七篇來講解。

四、暇滿人身勤修持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度生死海,故於晝夜不懈怠,聞思修是佛子行。

 暇滿是針對人身而說的。人身稱為八暇十圓滿,八暇即不墮入八無暇當中;十圓滿分別是得自自己的五圓滿和得自他人的五圓滿。上述兩項合稱十八暇滿的人身,其可比喻成船隻,我們應該利用這十八暇滿的人身船去度越輪迴的苦海。然而人身並不容易得到,所以我們能夠得到這個非常難得的暇滿人身是很幸運的。在別的經文中,也曾以數字、比喻、因緣等各類文字論及十八暇滿之人身相當難得。首先在數量方面,佛陀提到:「地獄的眾生就像大地上的灰塵一樣多;餓鬼眾生比地獄眾生少,但是就像海邊或大江旁邊的沙一樣多;畜生道眾生比餓鬼道眾生要少得多,但是畜生道眾生就像樹木一樣多;上二趣修羅、天人這些眾生就如同夜間的星星一樣多;而在這裡面能夠得到寶貴的人身,並且信奉佛法、修學佛法的人,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地稀少。」這個數量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能夠獲得這樣暇滿的人身,且能依止善知識而修行的人非常少。

 在因方面來講,暇滿人身並非是沒有任何的因緣而自然獲得的,乃是經過自己累世積集的福德資糧和努力發願所得到的結果。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例如這個世界中,在一個洲或一塊陸地上所有的畜生數量絕對勝過全世界的人口數;而在一塊小地方生存的旁生動物就比一個國家的人口還要多;或者一個人身上不同的寄生蟲總數也勝過一個城市的人口數。從這些現象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人身是多麼難得。因為人的意識或者能知的智慧勝過別的眾生,人能了解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如此的人身智慧就比如意寶還要珍貴。

 如果我們能夠運用人的意志、智慧和能力,為了利他利己而修學佛法的話,那麼這個人身的確非常寶貴。因為人比別的六道眾生有更強的能力可從苦海裡得到解脫。如果一個人利用能知的智慧去造惡業的話,同樣的道理,那他所造下的罪業也比別的六道眾生更為強烈,而使他墮落到下三趣。以密勒日巴尊者為例,以前他在西藏與尼泊爾邊界的山洞中修苦行時,有一個人跟一隻獵狗在追一匹鹿。這匹鹿逃到密勒日巴修行的山洞,密勒日巴就生起大悲心為牠講經,使牠得度;後面跟著的這隻狗也同樣得到解脫,然後獵人也跟著來。他見過密勒日巴尊者之後,當然也被密勒日巴所度化。尊者在度化獵人之前曾講到:「一般而言,人身是非常珍貴難得的,但是像你這樣造作罪業的人身並不算難得。」由此可知,如果是一個行善、傾向佛法的人身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是杜絕行善、恣行罪業的人身就跟別的眾生沒什麼差別,稱不上難得了。

 佛經中提到:「如果能夠利用人身去行善的話,他就是能使我們從輪迴裏得度解脫的船隻;如果以此人身去行惡的話,他就是拉我們下惡道的石頭。」如果我們能夠善加利用這個寶貴的人身去行善的話,今生不僅可以幫助別的眾生,同時也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安樂,並且可從苦海裡得度解脫,所以這個人身是好的。如果以這個具有很強烈能力的人身去造罪業的話,不但會給社會及周遭的人帶來痛苦,你的身心也沒有辦法安寧;而且在後世的時候,人身會像拉你下水的沉重石頭一樣拉你下地獄,使你無法得到解脫。所以我們不但要利用這人身的寶船度自己,也要令所有的眾生從苦海裡得到解脫,因此不要浪費人身,應不分白天、黑夜,努力地勤修正法。這就是「故於晝夜不懈怠,聞思修是佛子行」的意思。

 因為人身難得,所以要修學正法,然而要了解如何修學,必須先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業?什麼可以施行?而什麼應該放棄?因此我們要依止善知識而聽聞正法。在聽聞正法的傳授之後,不可把它放在一邊不管,而是應要求自己反覆地觀察、思惟,如此就會在自己心裡產生一種定見,對所傳的法生起堅定的信心。不過單單生起強烈的信心還不夠,我們還要進一步去修持、練習。「聞思修是佛子行」就是要佛子聽聞、思惟和實修。

 進入佛門的修行者有兩種不同的種類。第一種是在智慧方面比較遲鈍的修行者,不經過自己的思考跟觀察就完全相信佛的法教,繼而生起虔信心,認為佛所宣說的法義都是好的、正確的,而佛則是偉大的、是善的。第二種是具有智慧的人,他喜歡去思惟、觀察。他想:為什麼要進入佛門學佛?修學佛法有何幫助?修法之後會得到什麼成果?真正的修持要如何進行?他會去研究、觀察這些問題,在透徹了解後才進入佛門修持。如果我們能是第二種行者的話當然最好。所以我們應該先思惟、觀察、了解為什麼要修學佛法?怎樣去修?修持後有什麼利益?為什麼我要成為一個佛教徒?如果我們在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修學佛法的話,當稍微有困難或違緣出現的時候,便很容易退轉。有些人因為迷信、要求取名利,或想要依止、信賴某種宗教而學佛,實際上我們不應該存著不正當的心態,而是要有根本的了解之後再修學。要想想為什麼學佛?學佛對自他有什麼幫助?有什麼壞處?我們對這些問題好好地探究,經過觀察、思惟之後,才進一步地去修持。如此一來,因為我們完全信服於這個教法,在修的時候就更容易得到成就。

 經典中曾講到:「跟隨佛的修行者應該像冶煉金子一樣,要反覆觀察、研究佛的教法。在反覆地研究、思惟、觀察當中,才能夠真正了解到佛法的精華。」我們跟隨佛陀修行的時候,在某方面如果有什麼懷疑、不了解,應該多加深入研究、思惟其是否真如佛陀所說的情形?靠我們的智慧、意識反覆地去研究,就像金子經過多次提煉之後才能成為純金一樣,不要像有些人因為這是偉大的、有智慧的、慈悲的佛所講的,便認為不應該生起懷疑心,不應該去思惟,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相反地,我們應反覆地思惟、研究法義,這才是跟隨佛陀的修行者所應做的事。

五、離鄉斷除貪瞋痴

貪愛親眷如水盪,瞋憎怨敵似火燃,痴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第一句「貪愛親眷如水盪」是說我們對自己的朋友、親戚及喜愛的人非常地執著、貪戀,就像水在流盪一樣,將我們不斷地沖向輪迴的苦海。至於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敵人便生起強烈的瞋恨心,此瞋心就像火一樣猛烈地燃燒,會將無始以來我們所積的一切善與功德都燃燒殆盡,故說「瞋憎怨敵似火燃」。我們因為愚昧無知的緣故,所以不知道什麼應該取?什麼應該捨?就像在黑暗當中一樣。而致使我們生起貪愛及瞋恨的根本是由於有家鄉的緣故。因為有家鄉,就對家鄉的親戚、朋友產生貪愛,對敵方生出瞋恨心,所以遠離故鄉是佛子行。當然就這個時代而言,並非每一個人都應該離開自己的家鄉去修行,而是說我們應當遠離會使我們生起瞋恨、愚昧無知以及貪愛的心境和因緣。

 這四句總結而言,主要是教我們斷除貪瞋痴。如果有強烈的貪心,就會使我們像水在動盪一樣,一直處於輪迴當中,無法解脫,所以我們應該去除強烈的貪心。由於瞋恨心的緣故,它會像火一樣燃燒我們一切的善業。而愚昧無知就如同黑暗一般,讓我們不知道哪一條是正確的路?哪一條是錯誤的路?更會使我們臨事時不知如何取捨,所以我們要斷除貪瞋痴三毒。其作法是先要斷除生起貪瞋痴的緣:要思考是什麼因緣使我們生起貪瞋痴三毒?而貪瞋痴的因在哪裡?若要斷除貪瞋痴的因,需依止什麼境界?以下即講到要遠離生起貪瞋痴的境界,並依止靜處而修行。

六、遠惡離亂心依靜

捨離惡境惑漸減,棄除散亂善自增,自心清淨起正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因為我們是初學者,要斷除煩惱的話,必須先斷除起煩惱的因和緣,所以要遠離惡境。惡境會使我們生起不好的雜念,也是貪瞋痴三毒煩惱的因緣,因此應該遠離,則我們的貪瞋痴煩惱就會慢慢減少。如果沒有生起貪心的因,就不會生起貪心及煩惱。

 由於我們的意識或心境執著於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心就無法安定下來,自然不會生起善見,增長善行。所以我們要離開散亂心,不要對色聲香味觸生起執著、貪戀,則我們的善心不需要刻意培養,它自然而然地就能增長,心也能夠靜下來,那麼我們在學佛時,就能夠生起更堅定的正見,因此我們要依止安靜之處去修持。

七、親財客舍終將離

    長伴親友須別離,勤聚之財必捐棄,識客終離客舍身,捨世執戀佛子行。

 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中應該要有捨離現世的心。雖然大家並不能完全捨離現世的生活,但在內心深處,對世間的名譽、財富、地位,以及此生的一切虛偽造作,都應生起捨離的心,此即所謂「長伴親友須別離,勤聚之財必捐棄,識客終離客舍身,捨世執戀佛子行。」從我們一出生開始,直到死亡為止,朋友也好,親戚也好,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離開他們,沒有辦法跟他們永久相聚。而自己或祖先所積集下來的財富,當我們死的那一刻,也都要捨棄,沒有辦法帶走一分一毫,連最珍愛的身體也沒辦法帶走。「識客」是說我們的意識就像客人,而身體則如同旅館或宿舍一般,意識遲早要離開身體而邁向死亡,就像客人離開旅館一樣,只留下如客舍般的肉身。瞭解這個道理後,我們便應立刻發出捨離現世的心,繼而生起「佛法是最究竟之依止處」的強烈信心。

    此頌的重點是要我們了悟無常。因為無論是親友、財富或這個我們所貪戀的身體都是無常的,沒有任何的實義。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上述三者真是無常的嗎?是真實的依止處嗎?比如親友是我們今生才遇到的,並不是前世就有。我們出生時是自己單獨一個人,之後才開始有了親戚、朋友、夥伴。我們生下來的時候也是兩手空空,沒有附帶任何財物,或者有些財產是父母親或祖先留給我們的,但是不會很多,大多數都是自己今生從別人處辛辛苦苦賺來的。至於我們的身體是父母因緣和合而成的色身,並非原本是自己的。眾生原始真正的心性或意識並未擁有這樣一個色身。無論是親戚、朋友、財物、身體,這些都是由於各種因緣所組合而成的,所以屬於有為法。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的,沒有一件是永恆的,終究會離開我們,必須捨棄。所以我們要生起強烈的捨離現世之心,勤修正法。

龍樹菩薩在勸告他的國王朋友時曾講到:「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帶走任何的財富以及親戚朋友,要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一旁;而跟隨你走向死亡的伴侶只有自己所造下的善業和惡業。」我們在有生的幾十年當中,可以和親戚、伴侶、朋友聚在一起,擁有財富,但是死時卻必須遠離這一切,惟有善業或惡業會跟隨我們。行善除了能使我們在死後得到快樂,也能在今生擁有良朋益友,得到一定的善報、快樂與祥和。如果我們造下罪業,相同地,會使我們來世受到種種的惡報。在了解這些道理之後,我們當趁今生好好地修學佛法,而不要太強烈地執著於財富、親友及色身。

八、修德去毒離惡友

    伴隨惡友三毒盛,聞思修德漸壞少,慈悲喜捨令退失,遠離惡友佛子行。

 如果我們的友伴中有人會使我們的貪瞋痴三毒不斷增長,並且使自己聽聞、思惟、修持佛法的機會減少或毀壞,也使慈心與悲心不但不能增長,反而退轉、喪失,我們就要了解他是惡友而遠離他。如果我們跟隨一個心腸很壞的人,剛開始時自己可能沒有惡念,但久而久之就會受他影響,使自己也慢慢地造下罪業,所以我們要遠離惡友。相反地,如果能夠依止在聞思修各方面可使我們增長、進步,並且具有慈心和悲心的朋友,我們也會自然地生起慈心和悲心。就像著名的巴珠仁波切普賢上師講的:「伴隨具有虔誠心的教友,也就能具有虔誠心;跟隨一個具有悲心的朋友,自己也會慢慢生起慈悲心。」如果跟壞人在一起,剛開始可能不會學壞,但久而久之,他也會慢慢變壞。就像跟小偷在一起,自己也慢慢地會學偷東西,終致變成小偷。所以,惡友會導致自己造罪業,要遠離他們,並且要依止良善的教友。

九、惡盡德增依善士

    依善知識罪漸消,功德增如上弦月,珍視智慧聖導師,重於自身佛子行。

    依止善知識能使我們的惡業慢慢減少,甚至完全清除掉,那麼功德就會像初月到月圓一樣不斷地增長。因此我們對待善知識就要比對待自身更愛重地去尊敬他、依止他。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經文中講到:「如果沒有上師,就沒有佛的名號,一切諸佛都是依止上師而成就佛果的。」在《入菩薩行論》裡也說:「若沒有船舵,我們無法駕駛船隻度過苦海。」即使是今生,我們也需要老師教導立身處世的道理,更何況是求究竟解脫的正法!修行的時候,如果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怎樣行善去惡、傳授灌頂與口傳,並開示種種修持訣竅的話,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修行,則修持就會不如法,也無法增長證量,更談不上獲得究竟的果位。所以一切的果位及證悟的根本與善知識是息息相關的。就像宗喀巴大師在迴向偈裡所講的:「即使是世尊,首先也是依止善知識而成就佛果的。因此願所行的一切功德迴向給所有眾生,願眾生皆能夠遇見具德的善知識。」以此迴向,代表能夠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若用心觀察善知識而依止具德的上師,能使罪業盡消,而且功德可如同上弦月般增上圓滿。我們應該要依止能使自己生起前所未有的慈悲心等功德之上師。如果我們依止行為不如法或違背正法的上師,不但不能增長功德,還會帶領自己走向不正確的道路,因此不要依止他。所以在依止善知識之前,首先要懂得觀察,這是很重要的。

 其次,經過觀察,我們認為所依止的是合格而且具德的上師之後,就要在聽聞、思維及修持各方面精進地按照他所傳授的法去修持,並生起甚深的信心,遵循他的指示,使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合而為一,證得上師所證的果位,使自己也得到他的一切功德與成就。

  我們依止善知識求取不同的法義要訣,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自己能夠生起歡喜心,或者在條件因緣各方面都具足的情況下,我們樂意跟隨他;但是當遇到一些挫折或不順的時候,又捨離這位善知識,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無論遇到什麼挫折,我們都應好好地遵循經過自己觀察而決定依止的善知識。就像那洛巴大師依止帝洛巴大師時,曾歷經十二次苦行或八大苦行。或像密勒日巴大師依止馬爾巴大師時也曾遭受種種的苦難。我們要學大師們的精神,無論遇到任何的困難和挫折,絕不放棄,以堅定的信心去依止、跟隨上師修行。

十、不求神祇依三寶

    自身仍陷輪迴獄,世間神祇能護誰?應依殊勝無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所有在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都由於煩惱的緣故,把自己鎖綁、墮落在痛苦的輪迴大獄當中。無論是天界的帝釋或梵天、自在天,他們雖然具有神威大力,但也仍身陷輪迴之苦海當中,故無法幫助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因此我們要尋找究竟不虛、殊勝無欺的皈依處,就是佛法僧三寶。是故對三寶產生信心並皈依之即是佛子行。

 皈依是學佛最基本的條件,也是進入佛教的大門。當我們接受皈依後,就正式成為佛教徒;未皈依者不能算是佛教徒,所以佛教與外道的差別就在於是否皈依三寶。無論在持誦咒語、佛號或觀想本尊之前,首先要接受皈依。皈依後再去修持才能有功德和成就,所以皈依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皈依之後,是否內心真正得到了皈依?這很難講。受皈依的時候,皈依的對象是誰?對境為何?怎樣皈依?皈依之後應該守什麼戒律?怎樣行皈依?這些問題我們都應該真切地了解。

  皈依分為四個步驟:一、皈依之處。二、皈依的形態、方式。三、皈依止於何時?四、皈依之後如何持守戒律或皈依的教誡。

 皈依之處是三寶:佛寶、法寶、僧寶。大家常稱讚佛陀,然而佛寶到底是什麼?佛陀剛開始也像我們一樣是眾生,他依止善知識並且按照究竟的正法去實修。先發殊勝的菩提心,次行佈施等六度,累積福慧資糧,再觀修空性,了悟法性,繼而圓滿智慧資糧。由於福德與智慧資糧圓滿的緣故,在身為眾生時所造的罪業就慢慢地減少清除,並使修行上的證悟不斷增長,終致福德智慧圓滿,成就佛的果位。佛陀由於在修行道上積集福德資糧而獲得色身,由修持空性積集智慧資糧而獲得法身。法身是反觀自心本淨,遠離一切塵垢污染,使自心明性遠離一切遮障,明朗地顯現出來,並使自己的心和諸佛的意無有任何的分別錯亂,達到遍知一切的智慧,這樣的心就稱為法身。具足利益眾生的慈悲心與遍知的智慧,在修行過程中能夠通達無我,並遠離一切五毒煩惱的心,稱為佛的本體自性身。由於福德資糧而證得的色身分兩種:具有清淨圓滿的根基者就證得十地菩薩以上的報身;已清淨而尚未完全清淨圓滿者所顯現的稱為化身。以上是佛的四身。法又分為滅諦和道諦兩種。能使我們了解到一切都是無自性、無我,而捨棄一切罪惡的就是道諦;捨棄一切罪惡,在無我中所了悟到的法就是滅諦。實修正法而了悟無我的智慧,並證得菩薩的果位者,稱為僧寶。佛寶、法寶、僧寶就是我們究竟不虛的皈依處。

 皈依即是視佛陀為引導我們修行之路的導師,將法當作修持的方式,以僧寶為實修路上的善友。皈依的意思是無論快樂或痛苦,我們都具有強烈的信心去依賴他們、信任他們,也祈請他們幫助自己將來證得與其不二的果位。至於皈依的時間是從現在直到自己證得佛果,並且使所有的眾生成就無上菩提為止。

 無論是在殊勝、特別的佛像前面,或是在上師或善知識跟前接受皈依,都要守好皈依的戒律。皈依戒分為應該取的、要捨棄的以及共同要做的三方面。皈依佛寶之後就不再皈依佛教之外的任何世俗或外道的神祇。皈依法寶之後要盡力不傷害別的眾生。皈依僧寶之後不與具有強烈邪念或會導致自己傾向惡業的眾生為伴侶。身處於現代,我們也無法完全不跟具有邪念、廣造惡業的人在一起,所以主要是不要讓自己的心受他們影響而生邪念、造惡業,這樣就不會違背皈依僧寶的戒律。以上是應當捨棄或禁止的三條戒律。

 皈依三寶之後要做的三條戒律是:一、皈依佛寶之後,任何代表佛身的佛像,無論完好的、損壞的,都要恭恭敬敬地供奉在高處禮拜、供養。二、皈依法寶之後,佛陀所傳的教誡或是正信的佛法,都應該供奉在高處,不宜置於不淨之處。三、皈依僧寶之後,要禮讚一切跟隨佛陀修行的僧眾。只要身穿法衣的人,即代表僧寶,我們也要恭敬禮讚他們。以上是我們要奉行的三種戒律。

    我們要時常憶念三寶的功德、念誦皈依文,並禮讚諸佛菩薩及三寶。平時盡力宣揚皈依三寶的功德,使眾生也相信三寶、皈依三寶。這樣做的話,三寶共同的戒律就包含在其中。

十一、畏苦捨命不造罪

    諸極難忍惡趣苦,世尊說為惡業果,縱須捨命為代價,亦不造罪佛子行。

 接下來是正行,分為上士、中士、下士三種不同修行的教法。針對下士修行者所傳的法主要是講因果業報,說明了惡業會導致眾生走向下三趣,並闡述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趣是非常痛苦的,使眾生對下三趣產生恐懼心,進而教導他們捨離罪業。由於眾生造惡業才會導致墮落三惡道,招致苦報:地獄有寒熱的痛苦,餓鬼有飢渴的痛苦,畜生有愚昧無知的痛苦。只要我們聽到他們的痛苦,就會生起極大的同情心,因此我們即使生命受威脅,必須捨命,也不造作罪業。

 一切有為法,無論善業、惡業,都是有因有緣才有果。絕對不會沒有這樣的因就得到這樣的果,或者由這樣的因而得到另外一個果,一切的果都是由自己所造的因得來的。因此無論外器世界的宇宙山河,或是有情的眾生,都是由自己以前的因緣和合而顯現的。由於自己善或惡所形成的意識,或者意識所依止的色身,都會由因而產生果,所以要得怎樣的果,就看我們造下什麼樣的因。由於煩惱所造下的因會使我們得到惡報,就像法稱菩薩所著之《釋量論》所說的:「一切因沒有受到任何障礙的時候,自然會承受它的果報。當果報顯現的時候,沒有任何事物會使它退轉、迴遮或改變。」因此,如果我們造下殺生或不善的惡業時,當然我們就會受到種種痛苦的果。就像我們種一顆甜果的種子,所得到的果實就是甜的。因是種子,緣是經過適度地澆水、施肥及善加控制溫度與溼度等措施,自然就呈現甜的果實。當我們種苦果的種子,所得到的就是苦的果實。如果我們造下的是罪業,所得到的果就是墮生惡趣的果,那是非常痛苦的。惡趣的因是由於造下十不善等惡業的緣故。我們了解這些道理後,要想到六道的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則我們應該去做使眾生得到快樂的因,而非痛苦的因。然而僅空想得到快樂而煩惱和痛苦就會自動滅除是不可能的,應該要斷除遭受痛苦的因,亦即不造惡業。斷除造惡業之因後就沒有這些痛苦了。接著要身體力行,要種下快樂的因,也就是去行善。由於行善的因緣具足,自然就得到真實的快樂。即使我們不要快樂,也自然能夠得到安樂。安樂的因就是發殊勝的菩提心、利益眾生及廣行善業所種下的善因善緣。一切的法爾本性本來就是這樣:行善業得到快樂,造惡業會得到痛苦。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快樂,不希望得到痛苦,我們就要以這種方法去行善。在正行的時候就要如法地行十善,積聚福德,並且放棄貪瞋癡等種種罪業的因。

  有一些人長相莊嚴、壽命綿長、身體健康,財富、眷屬各方面都很圓滿,這些福報並非是別人可以給予他的,或他自己希望這樣就能夠如此,而是他本身所造下的因所導致的結果。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切的因果、快樂與痛苦都是法爾的本性。因此我們不要錯亂了善與惡,而必須真實地了解取捨的要義,精進修持,這是很重要的。

 初期進入佛門修學佛法的時候,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堅持行善法,放棄行惡業,也要了解如何才算得上是行善去惡。若不明瞭的話,可能恰恰相反,把惡當作善,反而招致惡報。因此接下來講十善法門及十不善法門。

 十不善法門分為三種身業、四種語業和三種意業。第一種不善身業是殺生:首先生起要斷取眾生性命的心,再以實際的行動奪取其性命。這些因緣全部具足,就是造下殺生的罪業,這是我們應當放棄的。第二種是偷盜:自己對別人有價值或沒價值的、或大或小的任何一件東西,生起我要拿走,不讓別人知道的心,接著在他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拿走,便是偷盜。第三種是邪淫:對象不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在任何處所發生的淫行,都稱為邪淫的罪業。

 第一種不善語業是打妄語:首先有欺騙別人的心,然後以實際的行動說騙他的話,形成欺騙對方的結果,便造下打妄語的不善法門。第二種是兩舌:看見朋友兩方和好,便從中挑撥,說三道四,使彼此不和,這就是兩舌。第三種是惡口:講一些別人不願意、不喜歡聽,或者令人痛苦、傷心、不願意接受的話,都稱之為惡口。第四種是綺語:主要是討論一些沒有必要的、與自己無關的俗世話題,都稱之為綺語。

 第一種不善意業是貪心:對自己喜歡的悅意境如財富、地位、名譽等產生執著,希望擁有就是貪心。第二種是瞋心:遇到不悅意境而產生的厭惡心即稱為瞋心。第三種是邪見:像對佛所講的因果道理不相信,認為因果不存在,或對三寶沒有信心,或說三寶及輪迴是不存在的,這一類的想法都稱之為邪見。所以,三種身業、四種語業,以及三種意業加起來就稱為十不善業。我們如果造下這十不善業的話,就會使我們痛苦。

 十善法門的第一個是放棄殺生,為保護眾生的生命而放生,這是屬於身方面的第一個善法。第二個是放棄偷盜,盡力地去幫助別人,把自己所擁有的佈施給別人。第三個是不邪淫,潔身自愛,守護戒律。以上是身方面的三種善業。

 語方面有四種善法,第一個是如果看見別人不和,自己能盡力使他們和好。第二個是無論講什麼話都能客客氣氣、有禮貌,讓別人生出歡喜心,對他人有幫助,而非傷害他們。第三個是無論自己講的每句話都是真實的,不欺騙別人。第四個是放棄談論世間不必要的話題,而盡力把握時間地持誦咒語、念誦佛號,或者修持諸佛菩薩的法本、儀軌,這就是語方面的四種善法門。

 意方面的善法門是斷除貪、瞋、邪見。為了斷除貪執與瞋恨,當我們見到眾生受苦的時候,應生起極大的慈悲心,祈願眾生不再受苦,能夠得到究竟的快樂。最後是相信因果,相信佛所講的教法及一切之法性,以此斷除愚痴。以上就是消除貪、瞋、邪見的三種意方面的善法門。

 如果恣行惡業就會使我們投生到惡趣廣受痛苦;如果行善的話,將使我們得到快樂,並證得上趣人天的果位。因為這些是因果不虛的輪轉,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改變。所以佛告訴我們:應該要盡力行善棄惡。有很多人都希望在經過佛菩薩的加持之後能得到庇護,或從輪迴及痛苦中得到解脫,但是佛說:「想要依靠佛慈悲的加持而淨化眾生的罪業是不可能的。佛的慈悲加持並不像水能把骯髒的東西洗掉一樣,可以淨化眾生的罪業。眾生所造下的罪業要自己承擔痛苦,連佛也沒有辦法用雙手摧毀我們的痛苦,因為因果不虛。唯有依佛法教奉行,才能獲得究竟的安樂。」這意思是說:佛陀利益眾生的方法是教導我們什麼是真理,及如何使我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再說,佛所擁有的成就也沒有辦法直接給予我們,讓我們一下子擁有佛了悟法性的智慧。佛慈悲傳授給我們的是什麼呢?就是教我們應該要盡力去行善,不要作惡。而什麼是惡?惡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痛苦?什麼才算是行善?而善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佛給予我們這樣慈悲的教授之後,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方法去做,靠自己從痛苦中得到解脫,繼而證得快樂。比如說,即使父母是一個國家的總統,但是兒女的行為很壞、不爭氣的話,父母也拿他沒有辦法,因為他本身就是要這樣子做。因此所謂的善與惡、痛苦與快樂等等,我們沒有辦法依止佛菩薩或任何人,而是要靠自己去消除這些痛苦的因,並種下快樂的因。因為因果不虛,所以不能讓別人幫忙或者轉移給別人。所以佛最大的慈悲、最大的加持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從苦海中得到解脫。

 我們一直不斷地去造罪業,然後希望能夠得到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的加持,但是我們真正的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所造的都是不善的法,而且內心充滿了煩惱及五毒,卻又希望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是可能的事情嗎?我們的所做所為都是違背諸佛菩薩所教導的,與他們的意志完全相反,卻希望得到其加持,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自己平時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合他的意,對他也沒什麼好處,有一天我們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得到他的幫助是不可能的。這個道理以世間的推理想一下就可以了解。佛與菩薩教我們要行善,然而我們所做的都是不善的,那我們就無法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所以也很難得到成就,亦無法真正累積修行上的福德與智慧資糧。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之後,便應該隨順佛法所講的理論,因此要盡力地行善,不要造惡業。

 前不久有一位尊者來台灣弘法的時候,有一天許多人來接受灌頂,尊者便說:「今天來這邊參加灌頂的人這麼多,如果大家平時具有善心,知道怎樣去行善棄惡的話,就會得到灌頂,接受灌頂就很有意義;若平時大家都沒有發菩提心,也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那麼今天來接受灌頂,只是頭上放一樣東西,並非真正得到灌頂加持。」

十二、欲樂壞滅求解脫

    三界樂如草頭露,均屬剎那壞滅法,不變無上解脫道,奮起希求佛子行。

 若單單求從下三道得到解脫,而投生至上二趣可以嗎?其實即使是上二趣也是無常的,所以我們要放棄希望投生上二趣的心,轉而冀求證得解脫輪迴的果位,此為中士道的修行法。

 無論是色界天、欲界天或無色界天,所有三界的眾生所得到的快樂都是有漏的、不永恆的、無常的。因為有漏的快樂不是永恆的,就像早晨或下雨的時候,在葉子或草上面所留下來的露水一樣,剎那間就會消失無蹤,所以它不是最究竟的,是無常的,屬於有漏法。我們都想要得到永恆的、最究竟的快樂,而什麼是永恆的、最究竟的快樂呢?就是遍智者——佛的果位。解脫的果位是永恆不變的。我們為了能夠得到永恆不變、究竟的快樂而生起希望得到解脫的希求心,這就是佛子行。

十三、為度慈母發悲心

    無始劫來慈憫恩,諸母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我們如果要證得究竟不變的佛陀果位,便要有強烈的希求心,也就是要有上士修行的強烈信心──菩提心。如果要證得那希求不易的果位的話,就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再以極廣大的心量去修持。所有的眾生自無始以來到現在為止,都曾經是自己的父母,他們對我非常地慈憫、恩重如山,但是卻由於不知道行善去惡而造下罪業,正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我們自己懂得修行佛法,能夠從苦海裏解脫,但是六道的有情眾生還在無邊無盡的輪迴當中,那麼自己單獨得到快樂有什麼用?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快樂可言呢?在我們的心裏要生起非常強烈的悲心,之後再想:我既然有緣能夠接受如此殊勝的法教,便要精進修持,以度化所有的眾生,所以生起殊勝的菩提心是一切諸佛菩薩所傳的佛子行。經文中說:「發心就是利益別的眾生。由於利益別的眾生,便能使自己證得圓滿的菩提——佛的果位。」所以,發菩提心是為了使別的眾生能夠從苦海裡得到解脫,因此我要實行正法,以自度度他。

 發心的方法有寂天大師所講的自他交換修持法,或是阿底峽尊者所講的七種生起菩提心的方法,例如想一切虛空有情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方法,就包含在慈心與悲心當中。慈心是願所有的眾生具足樂與樂因。他們能夠得到快樂以及快樂的果位,是一件多麼殊勝、美好的事情,所以我要使眾生得到快樂及快樂的因。悲心是針對眾生的痛苦而說的,當我們看到或想到眾生的痛苦時,願所有的眾生能夠從痛苦及痛苦的因中得到解脫,所以我要盡量幫助眾生遠離痛苦以及痛苦的因,這樣的心就是悲心。

 由阿底峽尊者所傳授的修練菩提心的方法:首先是了解所有眾生都曾是我們自己的父母;第二點是想起他們曾哺育我們,對我們的恩情深重。經文中說到:「所有的眾生從無始以來都曾經當過自己的父母或是非常疼愛我們的親戚、朋友,或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一個人從無始以來到現在,輪迴的次數是沒有辦法計算的。由於輪迴的因是煩惱、大無明的緣故,因而眾生一直不斷地在輪迴。眾生的數目無量無邊,我們輪迴的次數也是無量無邊。在這個期間,所有的眾生都曾經當過自己的父母。因為自己每一次在輪迴的時候都有父母,也都有眷屬、親戚、朋友。或許在輪迴的過程當中或以後,他們對自己有極強烈的恩情。然後我們再想一下,生生世世的父母就像是今生的父母一樣,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疼愛我們。因此,若僅僅自己一個人從苦海裡得到解脫、證得快樂,是否真正具有意義?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所有的眾生既然是自己的父母,他們曾經撫育我,對我有如山高海深般的恩惠,那麼我今生也要回報他們、幫助他們。至於最究竟的方法就是希望他們遠離苦及苦因,得到樂與樂因。當我們有了這種發心的時候,由於慈心與悲心的組合,再配合長期的練習,就能使我們具足菩提心。這種道理不但經文中曾提到,實際上也的確是這樣。因為很多人往往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有必要在經續中講明:「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當我們了解道理之後,就要實際地練習慈心與悲心,再慢慢修練成究竟的菩提心。

 巴珠仁波切曾經開示:「如果有菩提心的話,單單這一個,就是你成佛的因。如果沒有它,就是完全缺乏成佛的因。」如果你有菩提心,僅僅靠菩提心就能夠成就佛的果位;如果你缺乏這個菩提心如意寶,即使依止任何一種法門、修任何一個法,都沒有辦法得到佛的果位。所有成佛的因、根本、關鍵的確就在於有沒有菩提心。

 我們首先發殊勝的菩提心,接著以實際的行動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時有分世俗或相對的菩提心與勝義或究竟的菩提心兩種。首先是修持相對的菩提心。相對的菩提心是先安住於平等性之禪定中,然後練習自他交換的一種修持方法。還有當我們遇到違緣的時候,要學習把這些違緣帶到自己的修行道上來,使其成為修行的助緣,此即將違緣轉化為修行助緣的方法。

十四、自他交換利眾生

    諸苦源於貪己樂,諸佛生於利他心,故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修換佛子行。

  我們由於貪執於自己得到快樂而產生很多痛苦。圓滿的佛果並不是因自樂而得到的,是完全由利益別人的心而得的。大乘的修學者就是要有利益眾生的心,並且了解到:自樂會帶來痛苦,只有他樂才能夠成就佛的果位。而且行者應當願意承擔所有眾生的痛苦,並將自己的快樂給予他人。我們若能夠修持自他交換的法門,就是所謂的佛子行。

 自他交換就是把自己的快樂給予別人,而別人的痛苦則由自己承受。以前我們只求自己能快樂就好,別人不管如何痛苦都與己無關,不必好管閑事。然而現在我們修持自他交換法的時候,就要使心念完全改變。當別人受苦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幫助他們,使他們能夠快樂、幸福,就像平時希望自己快樂、沒有疾病一樣;至於現在自己快樂或痛苦則沒有關係,就像以前自己對待別人一樣。我們現在的心態和以前的心態完全相反:自己就等於是別人,別人就等於是自己。現在自己受痛苦都沒有關係,就像以前我們對別人的痛苦並不覺得有什麼好與不好。然而現在我們對別人的痛苦開始擔憂起來,總想著要如何去幫助他們,這種修法就稱為自他交換。

 《入菩薩行論》中說:「由於貪著於自利,以及捨棄別的眾生的緣故,使得眾生不但無法成就佛的果位,即使此生為人,也無法得到快樂。」要成就佛的果位,當然要有自他交換的心。因為能捨棄自己,轉而關心別的眾生,對他們生起慈悲心的緣故,使我們得以成就佛的果位。當然,對深愛自己、捨棄眾生的人來講,是談不上什麼究竟佛果的。就現世社會而言,如果一個人有很強烈的執著心,只愛自己,不管他人的話,無論到那裏,大家都會說此人相當自私,不是一個好人,同時他也不會受到尊重,因為他只有自私自利的心,不具有任何愛心,當然也不會得到什麼高級的社會地位。當他稍微遇到一些事情或違緣、困難的時候,因為他一向只執著於自己的利益,從不顧念別人的利益,只想到自己是最重要的,所以馬上就會非常傷心,並遭受很多的痛苦。當然,此人必定無法從輪迴苦海裏得到解脫,今生也將痛苦不堪。我們可以好好地思索一下:比如有一個好人,受到許多人的尊敬,其原因是什麼呢?其實他不用具足很多好的條件,最先決的條件就是他有著一種無私的心與幫助別人的心。因為這個緣故,他就會受到別人的尊敬。不論他去那裏都能幫助別人,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由於他沒有貪著於自己,當遇到一些小小的問題時,他能夠放得開,因為他把自己看得很淡,反而更重視別人的利益。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他並不覺得是什麼樣的困難,因為這是個人的問題。所以只有利他及生起菩提心,才能夠成就佛果。如果貪著於自己而捨棄眾生,別說成就佛果,即使在今生也無法得到安樂。

 西藏有一尊釋迦牟尼佛的像,是以佛陀十二歲時的比例做成的。這尊佛像非常珍貴,由佛陀親自加持過,現在供奉於拉薩。西藏以前有一個大成就者叫竹巴袞列,他是一位噶舉派很了不起的大成就師。當他去見這尊佛像時,他禮讚道:「當初你與我相同,但是你因利他而成佛,而我為自私墮輪迴,現在我衷心地向您禮讚。」這禮讚文是告訴後人:當初釋迦牟尼佛沒有成道的時候也是一位凡夫眾生,與我沒有什麼差別,我並不需要向您禮敬。但是您擁有完全利他的心,現在您已經成為圓滿覺悟的佛陀,然而我則為了個人的利益,仍舊在生死當中不斷輪迴。現在您是佛,所以我向您禮讚。由此可知:由於貪著於自己的緣故,使我們無論今生與來世都會遭受痛苦,無法解脫;只有真正利他的心,才能使人從苦海中得度解脫,而且今生也能夠過得開心和樂。就像達賴喇嘛時常在開示中講到的: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人對他具有虔誠心,非常尊敬他、來參見他。他並不認為是因為自己非常有學問、很聰明、或者很能幹才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任,最主要的一點是他時常告訴自己要有慈心、悲心,而且每天不斷地在行慈心與悲心的緣故。我們可以好好地思考一下:經過長時間的體驗與觀察,我們是否真的由於自利的緣故而遭受痛苦?由於利他的緣故而能從痛苦中得到解脫呢?

十五、因貪奪財猶迴向

    縱他因貪親盜取,或令旁人奪我財,猶將身財三時善,迴向於彼佛子行。

 前面已經講過,修自他交換的時候要安住於平等禪定中修持。但若遇到違緣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利用這些違緣去修持呢?這裡便可以運用到四不欲法。第一是無法得到,這主要是指財富方面。一個人由於極強烈的貪心,由他親自或叫別人來奪取我所擁有的財富,我不但對他不會生起任何的瞋恨心,而且願將自己的身體以及財富,和過去、現在、未來所累積的一切善根功德全部迴向給他,願他能夠得到。如果能這樣做,就是把失去的財富引入佛子修行道上的方法。

十六、無咎斷頭願代罪

    我雖無有何罪過,竟有人欲斷吾頭,然以悲心於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第二點是把痛苦引到修行道上的方法。即使自己沒有任何的罪業、沒有傷害對方,但是有人想來斷取我的頭、手、腳的話,我不但不生起任何瞋恨心地去傷害他,反而對他已造下罪業生起極強烈的悲心,願自己能夠承擔其罪業,這就是佛子行。即使眾生所造的罪已傷害到我們,我們仍然要想到:對於這些眾生,我們要如何去忍耐?如何生起悲心?今天他來傷害我,是因為無始以來的無明引導、指使他的緣故,也由不得他自己,所以我應對他生起極大的悲心。雖然我並沒有什麼不對,也沒有觸犯他、侵害他,但是由於無明的緣故,使他造下罪業而投生到惡趣受苦,故願我能代替此人承擔罪業。此外,《入菩薩行論》也講到:「當眾生來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看他的過失,而是要看自己的缺點。因為是自己前世造下的罪,或是自己虧欠對方,今生需要償還的緣故,所以他才來傷害我。」這是自己過去世曾傷害他的緣故,所以當因果成熟的時候,我再來償還他。因此我們不能單單看對方的過失,要反躬自省,想到是自己的緣故才引致對方傷害我們。

十七、毀我讚他懷悲心

    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遍三千,吾猶深懷悲憫心,讚歎他德佛子行。

 第三點是把醜聞帶到修行道上。即使有人在人群中講自己不好的事情,不斷地造謠,傳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不但對他不生起瞋恨心,反而生起悲憫心,而且稱讚他具有很多功德,這才是佛子行。

十八、惡言揭私猶禮敬

    若人於眾集會中,揭我隱私出惡言,猶視彼如善導師,恭敬致禮佛子行。

 最後是學習當有人在群眾中傷害自己的時候,把它引用到修行道上的方法。即使有人在人群相聚的地方,揭露自己不善的過失,並且以惡言來詈罵我們,我們不但不生起瞋恨心,反而視其為善知識、好老師,並且對他生起更強烈的恭敬心,去禮讚他,這就是佛子行。我們視其為善知識的原因是:如果他不揭露過失、用粗言惡語責罵自己,我們還不知道有這些缺點可以改過遷善,所以應該感謝他。否則若由於我們的過失而造成遺憾,反而會使自己受盡各種痛苦。今天他教導我們,把缺點指出來,我們才能不貳過,所以我們要感謝他、恭敬他、禮讚他。

十九、德報仇敵慈母心

護養於他若己子,其反視我如仇敵,仍似慈母憐病兒,倍加悲憫佛子行。

 假如我們對某人非常愛護,但他卻視己如怨敵,而且恩將仇報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他呢?如果無論是在佛法方面或是現世財富上的資助,我們都非常愛護、關照某人,但他不僅不領情、不報恩,反而將我們當作敵人,想方設法地來傷害我們,給予我們很多的痛苦。這時我們不但不要對他生起瞋恨心,反而應該像慈母對待自己生重病的孩子一般,更加地愛護他、悲憫他。慈母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呢?譬如他在精神、心靈各方面生了病,可能是因為某種外在的障礙、疾病引起的,致使他不像一個正常人,然而他的慈母絕對不會恨他,或是棄之不顧,反而會懷著極強烈的慈悲心去疼愛得病的孩子,希望他能夠從疾病的壓力中解脫。同理可證:當我們去幫助別人,而他卻反咬我們一口的時候,不但不要生起瞋恨心,要想到他由於煩惱的緣故,已得到業力的重病而不自覺,因此我要更加善待他、幫助他。為什麼我們要對這樣的人生起強烈的悲憫心呢?因為恩將仇報的人,將不會得到現世與究竟的佛法利益,他在這兩方面都是失敗的。例如一個恩將仇報的人,大家絕對不會好好地對待他,因為他的做法不討人喜歡,也使他在今生造下很多罪業。從究竟而言,由於他不知道回報別人的恩情,會使他墮落到惡趣受痛苦。因為他如此失敗、可憐,我們更要去悲憫他、支持他,希望他能夠得到今生與究竟的快樂。

二十、於己輕蔑恆恭敬

    其若等同或低劣,心懷傲慢侮蔑我,吾亦敬彼如上師,恆常頂戴佛子行。

 當別人欺負你、藐視你的時候,菩薩是以什麼態度去修行的呢?在功德、學問及財富各方面跟自己不相上下,或比自己低劣的人士,用各種方法欺負你、藐視你的時候,你也不應該生起瞋恨心,反而應當視他如上師一般,時常恭敬他,把他頂戴在自己的頭上,這就是佛子行。

 為什麼要把藐視我們的人當做上師一樣去尊敬呢?這也有它的用意跟原因。在佛經裡講到:「當我們具有傲慢心的時候,我們見不到任何法的功德。」當自己的心被傲慢封鎖時,我們就沒有辦法見到或增長任何的法與功德,因此傲慢心是不好的,這是第一點。從另一方面來看,當一個比自己更沒有學問或更低劣的人生起傲慢心來欺負我們的時候,我們知道他當下的心態是很不好的,因此就要時常自我警惕:不要生起傲慢心,這是第二點。除此之外,這時候我們不但不要生起瞋恨心,反而要懂得忍辱,這也是在修六度中的忍辱度。如此一來,自己的功德就會不斷增長。由於上述的各項理由,所以我們應該尊敬藐視我們的人。

二十一、貧賤病障代眾苦

    縱因貧困受輕賤,復遭重病及魔障,眾生罪苦己代受,無怯懦心佛子行。

 接下來是談到當自己的財富受到損失,以及遇到病魔時,要如何將它變成修行道上的助緣。自己本來在財富、受用方面就很貧窮,或者以前擁有這些財富,卻被敵人或強盜強取豪奪,使自己在食、衣、住、行等受用方面遭遇很大的困難;不但如此,還受到他人長時間的欺負、藐視和侮辱;另外,還身染像痲瘋般無法醫好的重病,此時我們也不應該放棄修行,反而要以更堅強的心去盡量修菩提心。

 無論是自己很貧窮,或受到別人的侮辱,或者身患殘疾,不管遇到什麼痛苦,我們都應該希望所有的眾生不要受到這些劇烈難忍的苦痛。因為當眾生受苦時,他們該怎麼辦?他們是多麼地可憐啊!此時我們應當對眾生興起大悲心。我們也要了解,貧窮、痛苦、疾病、受人侮辱等,並不是別人給予我們的,而是自己累世所造的罪業成熟的緣故。自己所造的因,致使我們受到貧窮、痛苦的果。當遭受苦果時,我們也希望別的眾生不要受同樣的果報,且願我能夠代替所有的眾生承擔一切的罪業。如果我們本來就有極大的痛苦,再加上沒有堅強的信心,就等於是苦上加苦,對減輕苦痛反而沒有任何幫助,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去修行。要想到我以前造下這些罪業,才使得今生痛苦不堪,但願我的痛苦能夠代替眾生的痛苦,使可憐的他們從罪苦中解脫,我們要有這樣的悲心。除此之外,要想到我以後不想再受同樣的痛苦了,因此應當精進修行,並代替眾生承擔一切的罪苦。若能保持這樣勇猛的信心去修持,就是佛所傳授的佛子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觀音弟子 的頭像
    觀音弟子

    妙法蓮華觀世音

    觀音弟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