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普門品應該知道的兩個重點
編輯者:普光
1、怎樣念誦普門品
念普門品做功課(也就是修行用功夫)和研究佛學不同。研究並不是不好,光研究出是徒添一點口頭聰明吧了,決不能真懂,真要懂嗎?恰好相反,不要研究(如研究而又能照此說的方式去用功,當然更好,這又是例外)。
一字一句,生大恭敬心,大慇重心,如久病要死的人遇著這唯一的良藥,醫得活是這一碗,醫不活也是這一碗!又像流浪的逆子遇著老父赦罪的安慰信;風雨黑夜山谷險路上的孤燈,沙漠裡的綠洲......老實念誦,不要求解,久久定為常課。最好要有一定時間,如有事,也可以改一下時間。
念誦時能供觀世音聖像焚香禮拜固好,如沒有或環境不可能,但念誦或不出聲心中念也可以。下這樣一個心,不論認得字認不得字,一心念誦,到後來,懂得的地方比研究的人還多還深入。如果,一面口在念誦,一面又分心去研究文字義理的話,這是在讀書了,不是在誦經了,得不到經中真正的境界了。
有的人不免要懷疑:這樣做法怕不可靠?不,決定可靠。上面已經說過,你研究儘管研究,可是只研究—文字、義理之類,而不能滲透到本質裡。如果,真要懂,要實證,非照上面做不可。修行方法很多,並不限一個法,我們是可以尖銳地肯定的。如果,夾雜自己絲毫的分別用心,已經距離遠了。
誠心念誦,久久會自然得到無無窮盡的奧妙。你不要以為有些不識字的老齋公老齋婆不懂佛法,只曉得念誦;其實,佛法目的,重心還在用上。他(她)們如果真正的有了修持已得了受用的話,只嫌口門窄,比我們懂得的多。所以有些朋友動輒看不起這一系列的行持:『什麼念佛、念觀音,燒香磕頭,這是婆婆媽媽搞的事;佛法不倡明,就壞在她們。』這是不懂裝懂的話!
這樣,豈不危險?危險在大家都不研究,佛學的真學理便埋沒了。不,上面不是已經向你說過?研究儘管研究。這裡所說的行持普門品的方法。
2、普門品淺嗎
我們開始在第二章內就說過,為什麼佛在談一乘法華,聲聞四果聖人都退席的這樣一個大法會當中,加入這一品『淺』的東西的原因。這裡,我們可以再舉例看:偉大的中國佛法辨證發展的天才而光輝的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在當時佛經翻譯尚不如後來充分,就有那樣地成就,不是輕易的。
所以有人稱:智者為釋迦再來,他是證到的人,不是空想的。他老人家一生弘法著重在大乘第一義的法華經。如果普門品還不夠價值的話,早就會被他拈在一邊,還能逃出他的慧眼嗎?所以這普門品確實很深,如果一句一字真正領略證到的話,恐怕快要成佛了吧!比如說:這裡有個很簡單的問題,觀世音這一個聖號,為什麼在心經上稱觀自在?
歷來講經的注疏早多解釋了。在普門品內為的是尋聲救苦,所以一定要稱為觀世音;經論上也有很多說明。單說從前有一大德教人用功夫說:不論是好的聲音,不好的聲音,凡一切聲音來時,莫要用耳去聽,要用眼去聽;用眼去聽吧,聽、聽、聽,這樣久了,你說是什麼境界(這裡說的用眼聽聲音的意思,就是觀磬聲音)?
這中間只要用一點佛法上真工夫的人都會領略到一點。就拿這三個字來講,也就深得很了,好得很了!再說,經內尋聲救苦的許多事實,字字句句打入識田,久久生起一種說不出的慇重心情來,不知不覺地便和觀世音菩薩悲光相結合,那麼,豈不是撿得了一份現成的大業了嗎?
有的解釋普門品,是用義理的觀點講它;比如說:經文上說的『大火坑』,是煩惱(佛經偈上『一星瞋恨火,焚燒功德林』;瞋恨就是火坑);念一句觀音聖號,這觀音不是另有一個果上的大菩薩,不過是自心覺照,放出性光,煩惱火自熄了,得到了清涼。所以說『火坑變成池』了。這樣講,也有一部分的道理是對的,但並不完全是對的。
有的完全偏向這樣的講法,好像不這樣講,便太淺了的一樣。大錯!我們知道,沒有理外的事,也沒有事外的理。既然談理,就應該有事在;談事麼,就該有理在內,不是孤立起來的。所以說:由理解脫到事解脫;同樣,由事解脫到理解脫。
如沒有理,空談事,還不如有事解脫未得理解脫換句話說,就是:只講事雖然並不很圓滿,倒專偏向空談理的容易得到解脫;其實空談的理,既不是真的理,也就更說不上得到解脫。舉個例說:我們試看華嚴談的四法界,最高的是『事事無礙法界』,為什麼不說是『理解無礙法界』呢?
而且必須說一個『理事無礙法界』?就是說:說的理必須和事合致(理論與實際結合)才對。因之,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強調:若論普門品的作用,反而越在事上會越好;好像有一點執著,也莫怕它。人生一世,誰能說一點痛苦都沒有?一旦痛苦當前,自然體驗得出我們這樣強調不是亂說廢話的。相反地,如果只用義理看過,反失了它這一品特別高深特別偉大的妙用。
有人擔心,好像不用『比喻』的道理看,而在事上講,是容易落入不合理的錯誤。其實不是這樣。舉例說:有一句老話,『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含元殿是古代在長安京城的金殿。就是說到了含元殿,自然是已到了長安;因為含元殿是在長安之內的,何必再問長安呢?就是真已在佛學內飽有研究的人,也非這樣地下個一番工夫,否則不能足踏實地。
不論老幼婦孺,有文化程度的、沒有文化程度的都能受持,這是普門品底的。
這樣一來,念、念、念、念成一定的功課,平時又常念著聖號的話,福有了(作一切福事更真切),慧也有了(了別一切的智慧更徹底)。
----------------------------------------------------
節錄自: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說明(溫光熹居士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583.htm
歡迎轉貼流通,功德無量。
--------------------------------------------------------------------------------------------------------------------------
還有比這個更普及方便契機的嗎
a、這一個法門應不應機
我們應該知道:凡是佛說的法門,沒有一個是不好的。的確,每一法門都是生死的渡船;又像水銀落地,顆顆都圓。高下優劣的分別是不該有而且是不可能有的。
如一碗蜜,碗邊的和碗內的都是甜的。只問你這一個法門應不應機;等於藥一樣,醫好這個人的病,這藥就是很好的藥。
假如這人害的是大熱症的話,你把鹿茸等拿給他吃,只怕是醫不好而且倒把他弄死了。
今天,佛法要弘揚契機的話,只有用很平常的話從理性上去提煉,非把它通俗普及大眾化起來不可,這就是時節因緣的問題。總要簡單、乾脆、大眾容易了解、靠得住,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
所以我們標榜著念佛—念菩薩,不是隨便說出的話。古人說:『話不投機半句多』,生死業力當前,才曉得這些話的來歷。
大苦惱到來,神志昏迷,情識混亂,還想得起什麼(有大工夫的人又是例外)!如果連一個聖號都抓不住,你再向他說什麼也是沒有用的。
況且,近代和現代人類文化已經從自然科學走向人文科學的領域,重心是思想作用;如果思想打不通,你就能夠手一指,人便倒了,也不成。
比如參加革命的,不是不曉得流血,但為了正義流血也可以。至於說到修行之有無進步,要看煩惱習氣,是否漸漸轉輕,根本的理性是否漸漸地有所體驗,這中間火候一到,一言半句,甚至不用語言,也可以看得出。
尤其自己更易明了,一點也瞞不住人。否則,不要說和本分上事絲毫不相干—這一句話還嫌說得太高了,恐怕一點小業障病苦一來就忘記自己『貴姓』了!
b、單持名念沒有受用嗎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要指出,即單單持名(如念佛念觀音)是不是太單調(翻成現代新的術語,即:太樸素)不容易起感應作用呢?十五年前,就有朋友同我討論這一點。
我說不是的。我的意思是佛法中任何法門,只要你信,真用工夫,到處是門。我們說話,問題不在法上,問題是在要弄明白對什麼人說;換句話說,就是要契機。比如:那問我的朋友,他堅持要觀想念才起作用,單念名號一定不會得受用。
我告訴他:錯了,錯在哪裡呢?不是錯在觀想念,作觀想念是很好的,可是你就拿這一個觀點而否定大眾契機的法門—持名是『太單純了,不能成就』這一類話,便錯。為什麼?我們知道淨土法門為什麼著重持名念佛(尤其善導四帖疏),只要看過蓮池彌陀經疏鈔、蕅益彌陀經要解、乃至淨土十要的,誰不知道?
莫要以為這些書看厭了,嘸啥道理,幾個人真正懂得?並沒有否定你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等等。而著重在持名的原因,正為了生死凡夫廣大群眾的機;生死當前,只有這個簡捷穩當,其實大根大器的也不能不這樣(蕅益要解說得針針見血),這中間大有苦心,不是過來人難怪他不僮。
反之,如果定要拿有觀想念來批駁持名念,莫說不懂淨土法門根本道理,就是普門品一樣沒有摸著門在那裡了!普門品內就沒有什麼實相,沒有什麼觀想似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定要在一乘法華內留一手起來不傳,只叫大眾(當時他叫的大眾,還包括在會的法身大士們在內)你『一心稱名』好了?
老實說,這就是普門品的妙。為什麼這樣單純還是妙呢?妙在純全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願力攝受,只要你叫他名,他就度你離苦得樂上至了生死,由此再上成佛道。
比如,親愛的兒女叫媽媽的時候,究竟還是先想一下媽媽的面孔,臉白的或臉黃的、圓面的或長面的、胖的或瘦的、什麼的樣子,然後才叫呢?還是直呼媽媽呢?
很明顯的事,小孩子一叫『媽呀』,媽就馬上答應了。媽也並沒有先想過那叫她的孩子是什麼樣之後才回答一聲。如果小孩子定要先觀想媽媽之後才叫得出來,不但事實上沒有這一回事,而且他緊急時也哪有這個工夫?
小孩子(甚至腦力薄弱你教他觀想也想不成)如果不能先想一下媽媽然後才叫,只是直叫,媽媽就不理他了嗎?向他說:『你每叫我一聲要先想一下我胖或瘦,高或矮等的樣兒,我才答應。』豈不是在開玩笑?兒女在父母天倫之愛的當中,和眾生在觀世音菩薩悲願中,感應道理是一樣的。
菩薩視眾生如一子,祇怕你不誠懇,你誠懇呼他,他自然感應,這才更見得悲願之大!要從這裡去深切下番熟慮的工夫,結合許多人生現實磨折提鍊之後,才知道我們為什麼定要在此強調普門品特別,特別在哪裡?妙,妙在哪裡?
一個看來好像太單純不過、毫無作用似的普門品,叫人只是念一個聖號,就有那樣地廣度深度和徹底大悲的願力在攝受,豈是我們有限度的凡俗心量所能猜度得到的嗎?至於拿其它一切方法,如上說的觀想等來行持,不是不好,也是很好的,非常有道理的,我們是應該生大恭敬心慇重心尊重頂敬的。
同時,我們知道這是一種假借,有一句老話:『撥雲見天,雲開日現』。因為我們業識重重,不能不假借觀想以入真,使心力專注去緣,始而是假的,緣、緣、緣,一旦緣到邊緣,呀!真的脫出了。自然心佛結合一體,所以也有它殊勝不可思議的作用。
因之,也可以看出供佛像的道理是非常正確的,一點出不迷信。然而,上面說過,各就機感去做總是好的。可不能拿這個去駁那個,拿那個去駁這個,都不可。反之,如果就拿觀想殊勝去駁持名不好,定要說不及觀想念好的話,那麼一切境界,自識所緣,凡夫都是比量(甚至非量)中打滾,既未到現量境界,你緣得到真正佛的百福莊嚴嗎?更進一步說:未明心見性前,你緣什麼(在這裡還不能就說:明心見性後,你緣什麼)?
可是,這裡又要點明一句:這是對觀想念尖銳地否定簡單持名念所說的話,卻不能借此又生是非尖銳地否定人家在觀想念中真正修行用工夫的殊勝(萬萬不可)。這裡所以要繞這一個圈子,附帶說這一段話的原因,就是普門品著重在持名念,自有它特別偉大的道理,特別在好像太單調的上面。
其實小孩子喊他的媽媽是在天倫的愛之結合中,如同眾生在觀世音菩薩悲願攝受中,一念聖號和一呼媽媽,同一道理。再說,如果眾生都是兒子,兒子太多了,沒有觀想好他,他找不著你在眾生中的哪個地方,不曉得你是哪一個兒子,不容易和他悲光結合,得不到加持的話,那麼還成什麼廣大靈感『倒駕慈航』的大菩薩?豈不成為笑話?眾生都在菩薩念中,哪還有這些分別?太陽在天上,哪裡不照呢?
問題在信。那位朋友所以沒有搞通的原因,是因為他原來還未真信佛。真信佛了,普門品的話不是佛在欺騙我們。是的,老實說一句:信得及這一句聖號,一切問題都沒有了(這句話,其中還有深淺,非真做到的人不能領會)。再拿許多得到感應的人事經驗來一體驗,就曉得普門品為什麼會妙在單單持名上的道理。
c、觀世音菩薩是現在最契機的大法門
的確,念觀音聖號—普門品的一大法門,正是此時代契機的大法。有的人疑心到念彌陀才能生淨土,好像念觀音只能消除現在苦難,大大地錯,錯在哪裡?錯在不信上面—我們說的普門品中心意識尋聲救苦等等的基本作用。
這裡,我們可以再重複地說一句話,尋聲救苦不僅是消除現在苦難,給予的利益也不止是現在的順緣。換句話說:他消除現生苦,給予現生樂是方便,由此而引入佛智,救度生死大苦,上成佛道才是終極重要的目的。
觀音、勢至示現為彌陀左右輔,同為西方三聖,念觀音和念彌陀同一作用。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說法』,又說:『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度什麼呢?渡出生死的苦海,渡到極樂世界和上至成佛。
說到這裡,我們請借蓮池經典著作上的話:『老實念佛,莫捏怪!』念觀音也就是念佛,普門品說了許多話,歸納攏來就是一句話:念觀世音菩薩。
如不識字的人,不能念誦普門品的,只要老老實實隨時念著一句觀音聖號,也就是在行持普門品,而且可以一樣得到普門品的受用。
------------------------------------------------------
節錄自: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說明(溫光熹居士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583.htm
歡迎轉貼流通,功德無量。
佛光梵唄之《普門品》
http://www.seach.org/media/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