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薩行門輯要

海濤法師  輯

 

◎菩薩修此六法,成就一切甚深法行——出《象腋經》
1.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如何住於勝上妙法,顯現一切菩薩行門,而能成熟無量眾生,喻如滿月,現於一切佛剎?」
2.爾時世尊歎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以少問,我今為汝廣解所疑。汝當諦聽,善思念之!」
3.佛言:「修行菩薩有六種相應法,善住於一切甚深法趣。何者為六?
一、若修行菩薩樂施無吝,不見慳心與身有異,身與慳心俱無所得;
二、堅持戒行,不見身與非戒有異,身與非戒俱無所得;
三、善住忍辱,守護自心,不見自身與瞋恚異,身與瞋恚俱無所得;
四、精勤善行,不見自身與慢有異,身與怠慢俱無所得;
五、方便淨住禪定三昧,不見自身,離於諸行亦不和合,三昧定心一切法故俱無所得;
六、正智於一切諸法無所得故,乃至不求涅槃,不見自身與眾生身而為有異,於六趣中見身無異故。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以此六種法故,成就一切甚深法行。
4.復次文殊師利!修行菩薩復有六種相應法行,善入一切甚深法行。何者為六?
一者,修行菩薩若生地獄,受天快樂;
二者,若生畜生,則受人間上妙快樂;
三者,若生貧家,則受轉輪聖王快樂;
四者,若生六趣,各現本身端嚴殊勝無能過者;
五者,善巧方便遊歷十方諸佛剎土,無去無來,安然不動,於一切佛剎示現其身;
六者,以隨類音演說諸法,而不雜亂。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以是六種法故,善得一切甚深法行。」
5.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薩於六趣中為眾生故,各隨其類,現種種形,受諸快樂,皆得殊勝?」
6.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一切遍光明,得此三昧力故,遍生六趣,方便示現雜類身形,受諸快樂,相貌殊勝。」

1.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得受天快樂?」
2.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摩訶鉢頭摩,得此三昧已,為諸眾生入於地獄受天快樂,是諸獄人,見其菩薩受地獄苦,菩薩以福力故,與諸罪人普為說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受諸天快樂。」
3.復次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薩生於畜生而受人間上妙快樂?」
4.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遍寂靜,得此三昧已,則生畜生,不失其念,仍受人間上妙快樂。以畜生身故,與諸畜生解說佛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為眾生故,生於畜生而受上妙人間快樂。」
5.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貧里而受輪王快樂?」
6.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離緣寂靜。得此三昧已,而生貧家與諸貧里眾生說法,毀呰慳貪、無戒,讚揚布施、持戒善因,度脫無量百千眾生,身受轉輪聖王快樂。」
7.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善巧方便遊於一切佛剎,無去無來,安然不動,如水中月,現於一切佛剎?」
8.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攝一切語言。得此三昧力故,分身現於十方諸佛剎土,而無去無來,安然不動,現於佛剎,見諸如來皆聞法要。如是修行菩薩善巧方便遍歷一切諸佛剎土,無去無來,安然不動,如水中月,現諸佛剎。」
9.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於一切異類眾生隨其類音而為說法,是諸言音而無雜亂?」
10.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陀羅尼,名阿難哆伐多。得此陀羅尼已,修行菩薩則能了知無量無邊眾生心,各解其言語而無雜亂。」

1.爾時聖者舍利弗語聖者富婁那言:「復次富婁那!修行菩薩應當初學檀波羅蜜,何以故?貪惜世業無始習氣。若修行菩薩捨施之時,慳心則捨,因則能發菩提心。
2.若發菩提心則能漸漸增長成就;若漸增長成就,則漸漸遠離二乘;若漸遠離二乘,則復昇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譬如雨中安置瓦瓶,是瓶所入第一雨滴及最後滴,非緣前後二滴水。瓶得滿,要其中間雨滴漸入而得盈滿。
4.復次修行菩薩若恒念如來圓滿威神,顯揚聖德,則是菩薩甚深戒行。
5.若菩薩漸減佛說,戒相則虧。若修行菩薩順世法故,雖受五欲,心念三歸,是故願我成等正覺救度眾生,此則已住持戒波羅蜜行。
6.修行菩薩如是智慧念心不犯,不名犯戒;若修行菩薩於億劫中,雖持十善戒行,若樂聲聞阿羅漢果,當知則是增上纏犯,虧於大乘,是為修行菩薩持戒波羅蜜行。
7.若修行菩薩發廣大心見諸眾生,禁閉牢獄、枷鎖杻械、栲楚鞭撻,斬其頭項、割截手、足、耳、鼻、身分。爾時菩薩念言:「願我代彼普受諸苦,令一切眾生皆得安樂,若有惱我,難忍能忍,心無惡對。」當知如是修行菩薩則是慈忍波羅蜜行。
8.修行菩薩願為眾生樂住世間,成熟眾生,清淨佛土,苦行、逼惱行,而無疲倦,當知則是菩薩精進波羅蜜行。
9.修行菩薩若(為)色、聲、香、味、觸五欲所纏,不樂聲聞羅漢道果,專念菩提,當知是人恒在禪波羅蜜行。
10.譬如商人欲入大海,船舶不修,商人及財陷沒當盡,若預修船,寬廣牢固,商人及財皆達彼岸。
11.修行菩薩雖有道心,若無堅牢智慧,不久退失菩提,是以智慧波羅蜜成就菩提,無所缺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剎那一念無上菩提,則是修行菩薩過於無量二乘功德智慧波羅蜜行。
                                           本頁講義整理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修行菩薩十種戒行——出《法集經》
1.爾時佛告無所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何者是修行菩薩實語?菩薩若發菩提心已,寧捨身命,不捨菩提,於諸眾生,不行非法,是為不妄語。若修行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已,後違前志,違言欺誑,則是修行菩薩退失菩提。」
2.復次修行菩薩云何持戒念行?
一者,若樂聽聞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得四無量心,
二者,若志求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得卑下心,
三者,若供養善知識故,是其為戒成就圓滿技藝無缺,
四者,若修波羅蜜行,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得佛智,
五者,若聞經典轉為他說,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能廣說大乘經典,
六者,若常念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明閑總持威力,
七者,若專修菩提,是其為戒成就圓滿滅諸罪障,
八者,不嫉眾生,是其為戒,是以不失菩提,
九者,不退菩提,是不失戒三寶現前,
十者,如如念戒,觀一切無缺,善男子!修行菩薩應當恒以心念如是善戒。
3.復次修行菩薩復有十種菩提心戒。所謂:
一者,為求一切眾生利故,非獨利己。
二者,所修道業迴施眾生,願速成佛,非專為己。
三者,以堅牢行利他世業,亦非為己。
四者,戒行清淨增長菩提,歷劫忍辱無有疲倦。
五者,布施為戒,乃至能捨頭、目、髓、腦,利眾生故。
六者,持戒為戒,菩薩不捨無戒眾生,
七者,忍辱為戒,菩薩不懼一切魔軍,
八者,精進為戒,為眾生故,積集佛道無有疲倦,
九者,禪定為戒,菩薩為聲鬧亂,定心不動,
十者,智慧為戒,菩薩見諸世法想同菩提,空相為戒,菩薩不染世間慈悲為戒,不入涅槃是為法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觀音弟子 的頭像
觀音弟子

妙法蓮華觀世音

觀音弟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