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佛根本之心-菩提心

為了利他而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首先要具足大悲心。具足大悲心,才能生起強烈的希求,這種自然流露為了利益其他一切眾生而達到圓滿覺悟成佛的希求,就是菩提心。(為利眾生願成佛之心)

發起菩提心的動機:

(一)發大智心,欲以智慧廣求一切佛法,普令眾生皆得法喜之樂。

(二)發大悲心,慈愍一切眾生輪迴生死,受種種苦,誓願救拔。

(三)發大願心,依四弘誓願,發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釋氏要覽所載三種發心為:

(一)厭離有為發心,厭惡世間皆是有為之法,能招感三界生死之苦,欲求出離此苦,即發心修行。

(二)所求菩提發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見,欲求出世妙道,即發心修行。

(三)饒益有情發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間一切眾生受生死苦,即發心修行,願拔其苦而予其樂。

-----------------------------------------------------------------------------------------------------------------------------------

勸發菩提心
紫空居士


壹、前言:
  目前很多人學佛總以為做好事,布施金錢,供養佛菩薩,參加法會就是學佛、就是修 行,並以為只要做了善事就應該得福報,不受因果報應,保佑全家平安,事業順利,或者 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當菩薩」,甚至可以成佛,受世人尊敬,人天讚歎。
   但是學佛真的就是這樣嗎?佛經上一再讚嘆諸佛菩薩本願功德,自古以來高僧大德也 是常勸人發菩提心,依「信」「願」而「行」,老實修行。發菩提心有那麼重要嗎?什麼 是菩提心呢?學了佛為何會發菩提心呢?為什麼有些學佛者會發不出菩提心呢?發了菩提 心又為什麼會退縮呢?如何堅定菩提心的信念呢?本文提出一些個人的觀察和看法,提供 學佛者參考。
 

 貳、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原意是「覺悟」,因此「菩提心」即是「覺悟的心」,若以現代的意義可詮 釋為「有智慧的慈悲心」──覺悟世間如幻的智慧,和覺悟有情世間的慈悲。在此狀態, 因有智慧,而能自覺空性。因有慈悲而能入世間,隨順因緣,配合「成住壞空」的必然性 ,以善巧方便渡化世間有情。
   一般稱「發菩提心」,便是要發「自渡渡人」的心願。如弘揚佛法、幫助貧窮生病的 人都是。因此,有時「發菩提心」便稱為「發願」。「發大菩提心」即為「發大願」。發 了菩提心且付諸行動時,必須兼具智慧和慈悲,不然僅有慈悲,常淪為表象的慈悲,成了 欠缺智慧的濫好人,只是滿足「我要幫助人」的虛榮心罷了,無法幫到恰到好處,圓滿無 礙。

 參、學佛者為何會發菩提心?
  一切皆因「慈悲」。希望自己學佛生命能圓滿,更希望他人有苦難時,也能解脫。這 種悲心是發菩提心的最大動力。一位具有悲心的學佛者,很自然地便會發菩提心,而欠缺 慈悲心便很難發出菩提心。因此學佛者可常培養「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為什麼不問學佛者「為何要發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生起來自慈悲、是無所求的,也 沒有任何理由。如果有理由才發心,這種發心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才不以一般思考 方式問「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肆、具菩提心的特質
  如果了解菩提心的意義,了解皆因慈悲而「謹慎」並「真切」地發菩提心,應有一些 特質:
  一、 對自身的苦難和障礙,以及自身利益受損時,會甘之如飴不會怨天尤人。面對他人質 疑、毀謗和侮辱時也不會動搖菩提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覺悟到「世間一切,畢竟是空 」,何須計較。
  二、 對幫助世間有情仍然相當熱忱,積極地投入,盡己之力來幫助他人,但不會留戀世間 ,在乎成就,這是因為具有「慈悲心」。
  三、 對利生能力,會盡力培養,充實渡生能力;對利生事業(如公司或工廠)也會盡力去 經營,並會兼顧員工和社會大眾生活;對艱鉅的任務,雖然困難重重,也不會輕言氣餒和 放棄,這是因為具有「無我執」,才能放下身段,利益別人。
  四、 對有權有勢的對象不會錦上添花;對他人貪瞋癡不合理的要求,會適時避開;對利誘 威脅時,能「富貴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為他能常保「正念」和「正覺」。 
在世間行 事有時候兼俱「積極」和「消極」,積極於佛法和利生、行菩薩道;消極於世間名利的獲 得。其他一切盡量不再掛礙,而只注意菩提心實踐了多少。或許有人質疑「學佛」是否都 會「消極」?但是,如果真的做到一切皆消極,就不會積極修行和利生,那只能說是逃避 現實的懦夫而已,不是有承擔氣魄的學佛大丈夫。
 
伍、發菩提心的一些問題
  能自然地發菩提心是因為慈悲心。但發不出菩提心和退失菩提心的理由,卻有很多。 主要是「我執」的問題,以下列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學佛者可試著問自己「我的問題出在那裡?」
  一、 為什麼發不出菩提心? 

(1) 恐懼: 
害怕說出來但做不到;害怕要承擔的痛苦可能承受不了;害怕障礙考驗很 困難;害怕失去一切所有,甚至失去生命!
  (2) 掛礙貪執: 
對世間仍有難以割捨的留戀,像財富、名位、愛情、事業、學問。常 常執著我「擁有」這一切,這一切是「屬於」我的,但仔細想想,事實上正如所謂「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罷了。
  (3) 自私: 
不願奉獻付出。凡事只想自己獲益就好,所以修行只是為了自己能往生淨 土;或者自己能了生脫死;或修得神通力。最好佛菩薩能幫我,讓我早日成就,但對他人之 事卻不聞不問。
  (4) 好安逸: 
目前修行一切都順心愉快,做做布施,也有慈悲心,參加法會、念念佛 就好,不用修太好,免得走火入魔,有麻煩的話讓善知識去處理就好。
  (5) 不明: 
不明世間與個人緊密相連的道理,或沒人告訴我,不知如何發菩提心,不 明自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不明別人到底需要什麼?有時也會用「我不知道」來塘塞自己的心虛。
  (6) 憤恨: 
憤恨世間對我不公;憤恨別人曾經欺騙我;憤恨別人對我的傷害,我為什 麼還要幫助別人?一個不願發菩提心的人可找出千百種理由,這個理由正好代表他內心的 障礙。唯有正視自己的問題,才可能去除內心的障礙,發出內心的菩提心。
  二、 為什麼會退失菩提心 
  發菩提心不易,而在行菩提心時,遇到的問題多而難。困難程度也越來越高,所以也 越容易退失菩提心。十個修行九個退,要能好好堅持菩提心的確不容易。 

(1) 他人的毀謗和攻擊: 
這是很多人菩提心退失的原因。一般來自他人的誤解,以致 失去信心,若是可以不在乎他人的毀謗和攻擊,也能愈挫愈勇。但是,來自親人的阻 力(尤其是夫妻的爭執),常成為學佛最大的障礙,到時學佛都成問題,更甭說菩提 心了。所以居士學佛應該先把夫妻爭執解決,以免日後歧見更大,而彼此障礙。
  (2) 熱心助人卻遭失敗挫折: 
由於智慧的不足,或因緣不成熟,雖然盡全力仍然失敗, 不僅失去別人信任,自己也失去信心。如此便會畏縮不前,更有甚者,便形成「多做 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消極心態。而如果能承認我們畢竟是凡夫,當然會有 智慧不足之處,不必為一次失敗而完全退縮,記取教訓,進而多做一事,多救一人( 再高明的醫生,也有救不活的病人)。凡事盡力就好。熱心態度仍應保持不變。如此 方能不退失菩提心。
  (3) 承受了超乎自己能力的痛苦: 
由於助人而承受痛苦,有時會引起「我為什麼那麼 傻?」「我何苦來哉?」「我為什麼要如此犧牲?」的念頭。如果連累無辜的家人受 苦,就更會有感慨和愧疚,以及對不起家人的想法。於是心灰意冷,修行上,可能就 走上自了的羅漢道,或只求往生淨土,其實人的潛能不可估量,承受痛苦畢竟是短暫 的,如果能堅持到最後,不怨天尤人也不後悔,黑夜之後總會有光明。對佛菩薩信念 不忘,菩提心不忘,相信總會否極泰來。天底下不會有永遠的快樂,也不會有永遠的 痛苦。
  (4) 情緒的低潮: 
即使有能力助人,也獲別人的信任,但偶爾仍會有情緒的起伏,如 「付出如此之多,為什麼總是有解決不完的問題」「為什麼要接受別人心情的垃圾! 」「為什麼做那麼多卻不得休息?」「為什麼眾生祈求佛菩薩加持時,那麼虔誠, 等滿願後卻又那麼現實?」「為什麼付出那麼多,還被誤會或不認同?怎麼做你們才 滿意?」 
這些不滿的情緒,如不適當調適,最後容易導致滿腹牢騷,邊助人邊發牢騷 ,更甚者,發脾氣罵人。所以,學習如何調適心情、保持開放的心胸、勿計較,就比 較容易渡過情緒低潮的過渡期。
  (5) 慈悲心不足: 
通常我們願意幫助所謂「善男子善女人」的善良對象。但是具有三 惡道壞習氣的人,我們可能就不太願意接觸,甚而逃避,這表示我們的慈悲心尚無法 擴大。如果「眾人皆生淨土,惟我獨下地獄」,那更是不願。如果要發更大的慈悲心 時,原來的菩提心便會退縮(因為心裡實在不願意)。 
這種「喜歡清淨」的習氣,還 是要調整。因為不是對方的習性不好,而是自己的包容心不夠,不能接納他們,所以 ,慈悲心也就無法擴及到他們身上。發菩提心的學佛者應該懺悔自己的慈悲心不足, 好好學習佛菩薩六道皆渡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是。
  (6) 對佛菩薩的信心不足: 
當承擔業障受痛苦時, 產生了懷疑,如「佛菩薩為什麼沒加持或護念?」「佛菩薩為什麼不靈了?」如有魔 障更是害怕「佛菩薩為什麼不保護佛弟子?」如果面對自身因果,會懷疑「我真的這 麼壞去害對方嗎?」「佛菩薩真的要我去做我不願意的事嗎?」如果要學習佛菩薩的 大願時,會懷疑「佛菩薩的願這麼大,我做得到嗎?」 
這種懷疑是障礙學佛的大問題 ,可能因此退失菩提心,遠離佛菩薩,遠離善知識。而落入世間隨業力流轉,甚至毀 謗佛菩薩。如何「一心淨信佛菩薩」,學佛者可得好好反省。 
 
 
陸、如何堅定菩提心,乃至不退菩提心?
  一、 菩提心是成佛的惟一關鍵 
  如能在任何危險困難時都能堅持菩提心,他念完全不起,才能度過生命重大關卡,才 能真正不退失菩提心(因為生死已不在乎,也不畏懼,如果生命已到盡頭,就隨順因緣繼 續下一生的責任。反正就是堅持這個菩提心就是了,沒有任何原因)。當菩提心不退,菩 提心便成為「本願」(根本之願),所有佛菩薩皆依本願而成就。 
  菩提心貴不在大小,貴在「貫徹始終」,初發心如是,自渡時亦如是,渡他時亦如是 ,有魔障時亦如是,有大痛苦時亦如是,生死關鍵時亦如是,成佛時亦如是。這種無怨無 悔,平平淡淡,生生世世所堅持的菩提心,亦可稱為「無上菩提心」。
  二、 放棄任何執著 
  放棄任何執著與堅定菩提心,文字表面上似乎有矛盾,但其實所放棄的執著是世間的 執著,是以「自我」為出發的我執、法執。然後才能「無我」,而如金剛般的堅定。有何 貪執和掛礙,菩提心便會被貪執和掛礙所擊垮,菩提心因而退失。如貪執生死,菩提心便 容易因貪生怕死而退失;貪執神通,菩提心便容易因失去神通而退失;貪執親情愛情,菩 提心便容易因失去所愛而退失。真正的學佛是要放棄所有執著,而非「逃避現實」,這才 是大丈的行為。
  三、 徹底相信佛菩薩 
  如能真正徹底信佛菩薩,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可以在千百萬劫仍憶念佛菩薩,能在受 地獄煎熬時,仍然憶念佛菩薩,能在失去一切,甚至生命時,仍憶念佛菩薩,這種精神力 量已超乎常人。人生或許有「絕望」,如果能徹底相信佛菩薩,效法佛菩薩,堅定菩提心,即使面臨危急存亡之秋,面臨生命盡頭,相信佛菩薩仍是「 希望」,有此「希望」,相信在任何情況也無所畏懼,能發揮「大無畏」的精神。不僅自 己無所畏,也令眾生安穩無所畏懼。在普門品內,觀世音菩薩便有此種精神,故尊稱「施 無畏」。
 
 
柒、結語
  發菩提心,不是死板條文,而是生命熱情的投入,經過生命中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 淬煉,菩提心慢慢「揉成」(有如麵團經多次錐打揉捏),很單純的心念狀態,不需語言 文字的裝飾,卻蘊含生命的光彩和真實面貌,如果將境遇娓娓說來,將是一幕幕生動的故 事。祈盼學佛者能真心地、謹慎地、自內心了解菩提心,發出菩提心,並堅定菩提心,不 退菩提心,生命自然會綻放光彩。
   最後以佛教一個小故事作結束。往昔觀世音菩薩發下廣渡六道眾生之弘願,並發願若 起一念退轉心,便腦裂千片。在千百萬劫中示現種種神通,種種善巧方便渡化眾生。某次 菩薩以天眼觀之,竟發現沈淪的眾生並未減少,忽生一念,千百萬劫來不見眾生減少,發 此大願有何用哉?頓時應其誓願而腦碎裂為千片,此時,阿彌陀佛自腦中升起,說汝願不 可棄,棄誓為大惡,吾將助汝滿願。並拾回千片而化為千手千眼。從此觀世音菩薩頭頂阿 彌陀佛為師,生生世世聞聲救苦,繼續其菩薩道。
  您喜歡這個小故事嗎?

轉載自"中華藥師山"

-----------------------------------------------------------------------------------------------------------------------------------

菩提心

為了利他而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首先要具足大悲心。具足大悲心,才能生起強烈的希求,這種自然流露為了利益其他一切眾生而達到圓滿覺悟的希求,就是菩提心。

父親會因為孩子們受苦而感受到某種責任,但他會發現,要為孩子承擔痛苦是很困難的,所以為了要解除孩子們的痛苦與煩惱,父親就會拼命的工作,希望賺到更多的錢,總覺得需要更多的錢,才能減輕他們的痛苦。同樣的,菩薩之道,要替眾生承擔痛苦是極端困難的,因此,為了解除所有眾生的苦,菩薩所思惟的是一定要成佛。


我們所應該生起、長養的,就是這份殊勝的菩薩心腸---菩提心。但若沒有訓練自己的心,菩提心就不可能自然生起。雖然,有些人人由於過去多生多世以來所累積善業的結果,可以相當容易的就生起菩提心;一般而言,我們都需要嚴格的訓練自己的意念,才能夠長養菩提心。

對於覺悟的眾生而言,最殊勝、無上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看個例子,阿底峽尊者在各方面的知識都十分淵博,他已經了悟空性,而且具足了天眼通等等的多種神通,不但精通經典和密續,同時對佛教的種種法事也十分嫻熟。雖然,阿底峽尊者具足了所有廣博的知識,他還是認為菩提心是至高無上的。他從不認為其所具足的天眼通或其他神通,有什麼了不得,不過,他卻認為菩提心是自己最至高無上的證悟。


阿底峽尊者跟隨過許多上師,而所認為參拜過最好的上師,是那位曾經教導過他有關於菩提心義理的上師。阿底峽尊者本身,也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上師,所以,西藏人邀請到西藏來,而他也在西藏,於經典和密續兩方面大轉法輪。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時,也經常聽得人們提起他在印度的上師們。每當他聽到人們提起那位曾經教導過他有關菩提心義理的上師-色林巴,總是會邊哭泣、會頂禮;而在聽到他上師名字的時候,就不會這樣。所以西藏人就問阿底峽尊者,為什麼會對色林巴特別的尊敬、虔誠,他的解釋是,所有的上師都對他很好,而其中最為殊勝、慈悲的一位就是色林巴,因為這位尊貴的上師教授了菩提心。阿底峽尊者從其他的上師那兒,得到了許多其他的義理和各種密續的灌頂,色林巴卻被阿底峽尊者認為是其中最為殊勝的一位上師。


菩提心有許多種不同的層次,不過,大致可以粗分為兩種層次:希求的菩提心和力行的菩提心。希求的菩提心是一種為了要利他而希望證得圓滿菩提的心。力行的菩提心,則不指為利他而證得圓滿菩提為滿足,且身體力行,真正的進入某些可以邁向正等正覺得特別道路。如果某個人已具足了希求的菩提心,而且也受了菩薩戒,然後開始修行各種波羅密,像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等。那麼這位行者就同時具足了希求的菩提心和力行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利益


在顯教和密續的佛教經典中,都說明了長養菩提心的利益。而這無盡的利益可約略歸納如下:
一、 菩提心係邁向大乘之道的門徑。光讀一本討論大乘之道的書是不夠的,必須將菩提心身體力行才行。如果沒發菩提心,即使依照大乘經典和密續中的高深法門來修行,還是不能成為真正的大乘修行者。

二、 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就是諸佛的子女,亦即成為諸佛的眷屬之一。一個人一旦由於修習菩提心的緣故,而成為諸佛的眷屬,就會很快成佛,所以這是極大的利益。

三、 可以超過修行小乘而覺悟之聖者的成就。修習小乘的行者,像是阿羅漢等,是悟境極高的聖者,因為他們的心已經完全沒有污染,和一般的凡夫比較起來,其悟境是很高的。但阿羅漢以及其他修習小乘而成就的行者,由於並沒有具足菩提心的緣故,所以如果一個人具足了殊勝的菩提心,成就就會超越他們。

四、 人若具足了菩提心,就會成為其他眾生尊敬和供養的對象。一個人不論其外表如何、社會地位高或低,只要為了利他而求證菩提心,就值得人、梵天和帝釋天等天神尊敬。

五、 具足菩提心成就資糧田速度快,而此福、慧二資糧可以讓一個人成佛。成就福德資糧,可以成就佛陀的莊嚴寶相,而成就智慧資糧,可以證得佛陀的智慧。

六、 可以清淨過去世所造作的極大惡業,菩提心的威力可以清淨惡業。

七、 一個人發願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並且希望為他人解除痛苦,菩提心就會讓他滿願。由於菩提心的威力,修習菩提心的人本身和其他的所有眾生,都可以達到清淨的極樂境界。

八、 所有其他的眾生,像是鬼神和四大-地、水、火、風,都無法傷害具足菩提心的人。只要具足菩提心,就可以脫離恐懼。

九、 可以很快圓滿大乘的五道和菩提的十地。為了成佛,菩薩必須要依次圓滿此五道和十地。

十、 具足菩提心的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成佛。。因此,我們應該將全副精神引導向修習菩提心,以便能夠速證佛果。

如果不斷的思惟這十種利益,這樣的修行便稱為「觀」的禪修。藉由禪修「觀」可以讓我們發心修習菩提心,且能瞭解修習菩提心所能得到的利益。

如何修習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方法有三種:第一事透過六種因緣的力量,第二是藉由自他交換及平等心的力量,第三是經由四種因緣的力量。之所以會有前兩種方法,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修行菩提心方面,傳下兩種不同的教法傳承。第一個傳承來自釋迦牟尼佛傳給彌勒菩薩的法門,彌勒菩薩又傳給無著大師,而無著又將此承傳給世親大師,然後由世親大師一直接著傳下來,從沒有中斷過。第二種法門,是由釋迦牟尼佛向文殊師利菩薩講授,然後文殊師利菩薩傳給寂天大師,從寂天大師開始傳下來,傳給許多的上師。
第一個傳承是藉由六種因緣的力量來修習菩提心,較第二種自他交換的法門容易;第二種法門比較深奧微妙。一般用來修習菩提心的法門,就是藉由六種因緣的力量來修行。此六因緣如下:第一種是要了知一切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第二個因緣是思惟所有曾為我們母親之眾生的恩惠;第三是希望回報這些曾為吾母之眾生恩惠;第四是修習、生起無緣大慈的心;第五是修習同體大悲的心;第六是清淨的發心。修觀這種因緣所獲得的果報,就是一個人會因此而具菩提心。

四種因緣
另一種修行菩提心,或說是希求證得正等正覺心的方法,就是透過四種因緣的力量。

第一種因緣,就是要了知並時時憶念成佛的利益及佛陀的力量。如果了知佛陀的種種殊勝之處,同時也徹底明白成佛的力量和利益,自然就會生起一種強烈的希求,希望本身也能成佛。我們應當如是思惟:「如果我自己也能成佛,那該多好阿!」
修習菩提心的第二個因緣,是由大乘佛法的滅亡將不是我們所能承受的這一點衍生出來。菩薩等悟境很高的眾生,才能具足大乘修行者的心和行為。
第三種因緣是,要常常記著,如果不成佛的話,將會有許許多多眾生受盡無盡無邊的苦難,為此我們應該發願成佛。如果具足了第三種因緣,事實上就是具足了菩提心。
第四種因緣是,應把握機會,趁著有大乘上師和大乘佛法的時候,發大願一定要成佛。

斷疑


有的時候,有人會生起不好的疑慮,像:我並不能瞭解諸佛是否存在,又怎能成佛呢?此時就應該研讀經典,並且以理智來判斷,好好思惟諸佛存在的理由。有時又覺得佛陀離我們好遠,覺得佛陀的心是如此的完美,而凡夫是如此的污濁,因而沮喪。
一點也不用沮喪,如果能夠勇猛精進樂於修行佛法,就一定可以成佛;因為我們有機會修習所有可以證得正等正覺的法門,因為我們已經遇見難得的佛法明師,也得到了殊勝的佛法。惡業的力量是無常的,很快會轉變,只要大家精進努力不已,所有的因緣都會轉變的。佛陀曾說,所有的眾生都終將成佛。意思就是說,一切眾生,包括昆蟲在內,本身就具足佛性。
我們常面臨兩種無明,一種是阻礙解脫的無明,另一種是阻礙般若智慧的無明。阻礙解脫的無明,包括所有不好的心態,像是瞋恨心、貪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等;阻礙般若智慧的無明,則是這些污染心的果報。我們的心被這兩種無明所籠罩,就像是清靜、晴朗的天空被烏雲籠罩著一般。以大乘佛法來鍛鍊自己,依大乘法門而修行,就能清除這兩種無明。
只要我們瞭解這兩種無明是無常、變動不拘而不能永久存在的,就可以知道無論何人都可完全去除這兩種無明。也可以仔細思惟有許多藥方,可以減輕這兩種無明所帶來的症狀,只要不斷服藥,無明的力量就會變得愈來愈薄弱,到最後終有完全消滅的時候。基於上述的種種理由,實在沒有道理懷疑諸佛的存在,也不應該懷疑自己是否可以成佛的。


摘錄自藏傳佛教密法入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觀音弟子 的頭像
    觀音弟子

    妙法蓮華觀世音

    觀音弟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