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十二因緣
在佛教經典裡面講人的問題,是從無明來說人的發生。什麼是無明?就是不明了的意思。咱生命的行程在十二緣起或是說因緣法當中,說得是最詳細的了,我們現在就一條一條來說十二緣起法:
第一條是無明,咱無始所做的業,具備了很多因緣的關係,是親還是疏,是善還是惡,是有智慧還是愚癡,是男還是女,不一定明了,而這些令人迷惑的事理,便叫無明。
第二條是行,因為每人的業力不一樣,所以咱身口意的行為所發動的親疏的關係也是不一樣,因此就生起不一樣的業力。
第三是識,咱的業力來感應現在的一念而受胎,胎中的內涵,說起來是一個業團啦。
第四點是名色,咱胎形成之後,漸漸有咱人的形狀,像有頭、有身軀和擱咱腳手四肢等等。但是這個人的形狀,只是概念,是一個肉團,有了人的樣子而已。
第五是六入,在時空的變化當中,分別咱就會長成,有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的六根,大約十個月,整個胎兒成熟才算是人的完成。
第六點是觸,胎兒形成之後,他諸根都具足之後,胎兒降世出世,開始接觸了咱苦和樂的世界。
第七點是受,苦、樂咱分別,要哭、要笑、會感覺餓、會感覺口渴等等的情識作用,隨著咱的感受來發動。
第八點是愛,愛是欲的根本,貪、瞋、癡、疑、慢、見等等的欲念,發動了悲、歡、愛、恨等等種種相對的情識的作用。
第九點是取,欲會貪求,多還是少、是輕還是重,因愛欲熾盛而爭取所求,滿足個己的願望、欲望。
第十點是有,依於咱的愛取,發動了煩惱,造作了種種的諸業而綿綿不斷,由此確定未來必須承受的果。
第十一是生,我們的生命,在咱時間、空間之運作當中,七情、六欲、善、惡來經歷過無數的過程,這是都生命的現象。
第十二是老死,咱老邁衰退,漸漸就枯死去,終至步入了死亡之路,順著咱過去和現在這世,咱分別所做不一樣的業,隨順著強與輕的力量,又再一遍來輪迴。
這個十二因緣之法,其中無明與行是我們業惑的力量的來源,識、名色、六入是咱胎位的時間、時期,觸與受是咱出胎降世的時間,愛、取、有、生是咱生命整個的過程,老死是咱生命的凋謝,以至到結束的時間。但是呢?咱若要依照因果律的分別,無明與行是咱過去的因,識與名色、六入與觸受是現在的果,愛、取、有是現在的因,同時呢?也把它稱為是未來的因,再過來說到生以至老死是現在的果,也是未來的果。
這個十二因緣法,雖然說建立在無明以至老死的法則上,但是呢,咱這個法則的變化和作用,在一剎那中間、在一念中間的運作,有連續因果的感應,有分別因緣的關係,有延續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分別,以及咱生相的緣起,滅相的順逆,可以說是很玄妙、玄妙之極啊!這個十二因緣法,也就是咱這個人生命輪迴當中,在佛教經典裡面所說的十二種的因緣,就是描寫咱人一生自出世,喔!意識的形成,無明到行一直到咱出世,慢慢慢慢一直到老死整個過程。
轉載自"千佛山全球資訊網"